趣味創意館

位置:首頁 > 民間藝術 > 臉譜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臉譜2.88W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中國人把以某種顏色在戲曲人物的臉上勾畫出的特定圖案,稱為“臉譜”。人物角色不同,用來表現人物性格和特徵的圖案式樣也就各不相同。這些式樣,在中國戲曲裡稱為“譜式”。臉譜分為各種臉色,依臉膛主色,有紅、紫、白、黃、黑、藍、綠、粉紅、灰、褐、金、銀等色;面紋常飾以其它顏色來渲染烘托主色,上妝時常用油料調和,效果持久。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2張
臉譜最早的用色,就是以黑、紅、白三色為主。根據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1909-1994)的研究:隨著戲曲節目的增多,為了誇張或區別更多的戲曲人物,原有的黑、紅、白三色不夠用了,聰明的戲曲藝術家從古典小說的描寫和評書藝人的講述中吸取臉譜創作的資料,如把那些“面如重棗”“面似烏金”“ 面似油白”“面色薑黃”“綠臉紅須”“紅鬍子藍靛臉”,以及“豹頭環眼”“鳳眼蠶眉”“獅子鼻”“掃帚眉”等形象,通過藝術地誇張、變形,用顏色和線條形象地描繪於戲曲人物的面部。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3張

臉譜的由來

關於戲曲臉譜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早在遠古時期,受原始圖騰信仰的支配,人們就形成了文身(在身體上畫圖案)和畫臉譜的習俗。從流傳至今的一些古代文物上,我們還能一窺端倪。例如,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就像是一個頭戴面具的人在跳舞。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收藏的商末周初的虎形青銅面具,大小與人臉相似。陝西漢中出土的商代青銅面具,有鬼面和獸面兩種型別。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純金、青銅面具,比人臉窄小,大概是模仿面具製作的避邪靈物。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4張

也有人認為,臉譜起源於北朝的代面,即面具。《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雖然武功高強,但因面容秀美,總被人看作贏弱的白面書生。為了增強威猛形象,他經常戴著假面具迎戰敵人,以此鼓舞士氣。後來,戴面具逐漸演變成畫面具,早期的臉譜隨之問世。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5張

還有人認為,臉譜藝術從宗教儀式中得到過啟發,是民間祭祀化妝的遺留;或者認為它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一門藝術。

有學者把各種說法歸納為披髮文身說、代面說、面具說、塑像說、塗面說等。這些說法從各自角度描述了戲曲臉譜的起源。由此可知,戲曲臉譜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無序到有序,從萌芽到發展的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程序。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6張

京劇臉譜集我國戲曲臉譜藝術之大成,在演員臉上塗抹紅、白、黑、黃、綠、藍等色彩,構成千變萬化的圖案,描繪出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成為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7張

臉譜的種類

我們接觸到的京劇臉譜,包括場上臉譜和工藝臉譜兩大類。場上臉譜,是指演員舞臺演出時的化妝藝術,是勾畫在臉上的,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我們稱之為“活譜”。工藝臉譜,是指畫在紙上、殼上以及各種裝飾物上的臉譜。例如,在彩塑、國畫、剪紙、竹刻、燒瓷、麵塑、蠟染、風箏、面具、蛋殼、皮影、木偶、郵票等上面,都可以創作豐富多彩的臉譜造型。這些臉譜不講究人物性格特徵,只求美觀,我們稱之為“死譜”。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8張

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場上臉譜,也就是演員舞臺演出時畫在臉上的圖案。對於內行人來說,他們一看臉譜,就知道演員所扮演的人物是誰,是什麼身份、什麼性格。

有人統計過,我國京劇裡的臉譜,有幾千種之多。不同的臉譜,具有不同的含義和象徵。最早的京劇臉譜,主要採用黑、紅、白三種顏色。後來,根據不同需要,臉膛主色又細分出紅、紫、白、黃、黑、藍、綠、粉紅、灰、褐、金、銀等臉譜顏色。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9張

舞臺化妝一般分“俊扮”和“勾臉”。“俊扮”主要用於生角和旦角,“勾臉”主要用於淨行和丑角。

畫臉譜,也叫“勾臉”,是京劇演員表現特定角色的一種化妝方式。不同的角色,畫法各有區別,不能張冠李戴說到具體畫法,更是千變萬化,各盡其妙。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0張

從臉譜的戲劇功能出發,不論是哪一個行當的人物,如果需要特殊誇張面貌形象的,都可以勾畫。通常淨、醜兩種型別的角色畫臉譜較多。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1張
一般觀眾欣賞臉譜,絕大部分注意的是淨角,但京劇裡的丑角才是最早勾畫臉譜的。淨角又稱“花臉”,顧名思義,臉上勾畫得很花,不同人物的臉譜變化也很明顯。相形之下,丑角的臉譜簡於花臉,但丑角所表現的人物較花臉多而且雜,演出的藝術效果也較花臉明顯。因而丑角畫臉亦精亦細,並不是一般所說的只是勾個“豆腐塊”( 臉部中央塗一塊豆腐大小的白色)而已,就是同樣的“豆腐塊”,勾畫部位和大小尺度也因人而異,因戲而殊。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2張

演員學戲時也要學會畫所飾角色的臉譜。這是中國戲曲學校三年級的學生在練習勾臉譜。(1964年攝)臉譜勾繪精美,色彩鮮明,輪廓有歪有正,線條或粗或細,種類繁多。臉譜意寓褒貶,明示忠奸,既可顯示血親、個性,又可表露角色的身份,更能喚起觀眾注意,從而彌補演員表情之不足,由此成為京劇的一大特色。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3張
臉譜表露個性,比如,紅臉表示忠勇耿直,黑臉表示粗豪憨暴,藍臉表示桀驁勇猛,大白臉表示腹內藏奸,豆腐臉表示逢迎卑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皆能以不同的顏色及勾畫的紋理表現劇中人的個性,使觀眾一目瞭然。顯示血親,則可能是戲中的父子勾同樣顏色的臉勾法、圖案也大同小異。表露身份,一般勾金畫銀的角色非仙即佛,畫蛇蟲魚蝦圖案的必屬水怪山精,整張臉譜含威多為忠臣孝子,畫綠畫藍的是草莽英雄,畫腰子眼、棒槌眉的定是和尚,畫烏形眼、小嘴脣的必是宮廷太監,臉畫“豆腐塊”的一定是個小人物。臉譜還能擴大演員的表演範圍,表現動物角色,不必把真牛真馬牽上舞臺,而角色既能表演又能說話,很是有趣。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4張

臉譜是中國戲曲獨有的,不同於其它國家任何戲劇的化妝。戲曲臉譜有著獨特的迷人魅力。臉譜與戲曲人物角色的關係如何?是不是戲曲中的每個人物都需要勾畫臉譜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個人物都要勾畫臉譜,臉譜的勾畫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類來進行。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5張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淨、醜”和“生、旦、淨、末、醜”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淨、醜”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型別。每個行當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6張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面”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7張

臉譜化妝,是用於“淨”、“醜”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面”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淨”、“醜”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儘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淨”、“醜”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8張

淨”,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誌,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巨集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巨集。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淨扮。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19張

淨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淨(俗稱大花臉)、副淨(俗稱二花臉)、武淨(俗稱武二花)。副淨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20張

醜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醜”(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唸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千人千面中國臉譜—從蘭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塊” 第2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