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創意館

位置:首頁 > 民間藝術 > 皮影

木偶戲動態:一個木偶劇團的百年記憶

皮影2.05W

“鏘鏘——鏘——令——鏘!”一陣響亮的鑼鼓開場後,吹號的、彈琴的、拉二胡的緊跟其上,一時間戲場子上熱鬧非凡,主要角色登台亮相:“嘶——”地一下,一陣白色的煙霧漸漸擴大,當煙霧散去,假山佈景後面探出了豬八戒的腦袋,扛着犁耙,歪歪晃晃地走出來,孫悟空連翻幾個筋斗從戲台一側飛到台前,雙眼射出兩道紅光,然後做出手搭涼棚的經典扮相。台下看熱鬧的小孩子們把脖子仰得老高,看得目不轉睛。

這是東莞大朗鎮巷頭社區的一個普通下午,臨時搭起來的戲台子上,演員們正在排練“三打白骨精”,主角們是那些木偶,它們扮演着西遊記裏廣為人熟悉的角色。而被幕布遮擋起來的後面,是由巷頭社區居民組成的木偶劇團的成員們,正賣力地高舉木偶,並且根據角色的戲文提動木偶身上的線,好讓木偶及時做出各種動作。

巷頭社區早在20世紀初就有自己的木偶劇團,幾經沉浮,當年會表演木偶劇的人大多已經去世,如今社區裏只有一位80多歲的老藝人陳桂祥還在給新成立的木偶劇團作指導。新的木偶劇團主要依靠從外面聘請藝人師傅來教,劇團的副團長陳柱權説:“本來木偶劇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但是幾乎沒有傳下來,現在我們要把木偶劇重新搞起來,只好找外面的人教,有點可惜。”

木偶戲動態:一個木偶劇團的百年記憶

現場:每天下午是排練時間  木偶戲是由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木偶藝術吸引人,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木偶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杖頭木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

巷頭社區的木偶戲就是仗頭木偶戲。表演之前得用一人多高的幕布把戲台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人就躲在幕布背後單手託舉木偶,另一手牽動木偶身上的提線控制木偶動作。單是託舉,就曾累哭過新進劇團的幾個女人。她們哭訴:“手臂抬不起來了,晚上胳臂還痛,痛得睡不着覺。”

一次舉起10多斤重的木偶,一般一場戲就要連續舉35分鐘,如果是小孩,連舉10分鐘都會受不了。據説,現在的木偶在製作工藝上比傳統的木偶已經改良了很多,沒有采用全木,現在的木偶頭部是用壓碎的紙做模的,然後再在上面塗廣告顏料繪畫出臉部的表情。即使改良過,也只比傳統的木偶相對輕了一斤左右。

有人問:“全部由男人來舉木偶行不行?”馬上遭到劇團反對:“光靠男人來舉木偶也不行,一定要有女的,要是男的舉那些女角色的木偶,不會走女人步法,木偶就演得不像。”

木偶劇團的副團長陳柱權有點擔心,“剛聚起來的人員,難道因為受不了苦,木偶劇就搞不起來了?”他就對這些女人説:“堅持!以後多練練就不會痛了。”社區書記也曾來劇團動員,讓大家堅持一下。新成立的木偶劇團,吸引了很多自願報名的社區居民,至今也沒有一個人離開過團。

陳惠全在“三打白骨精”裏面舉豬八戒木偶,他和其他的團員一樣,只是做小孩的時候見過村裏有人玩木偶戲,“小時候是坐在父親肩膀上看木偶戲的,當時覺得很好看,沒想到,小時候看的東西,現在又演回來了。”真正拿起木偶來親自“耍一耍”,還是第一次。

社區裏唯一健在的玩了幾十年木偶戲的老藝人陳桂祥對這些“新人”們説:你們要認真地學,你們學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不管怎麼累,好在你們現在學的時候沒人打,以前我學藝的時候,師傅都會經常打我的。”

這場木偶戲,孫悟空和豬八戒動作最多。戲好不好看,很大程度上就看這幾個主要角色演得好不好。陳惠全説,他摸索出舉豬八戒木偶的一點技巧:“豬八戒好色,看到美女來,我就提一下線,動一下它的下巴,手還往上撫一下下巴,好像是口水掉了一地的樣子。豬八戒還好吃,聽到哪裏有吃的,就要馬上去,我就提線轉動它的頭,讓它把頭扭去看那裏,好像它要看看香味是從什麼地方傳來的。”

每天下午3點到5點,還包括晚上8點到10點,都是劇團的排練時間。團裏的那些原本做家庭主婦的女人們説:“每次來排練都好開心,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也不覺得無聊,總好過閒在家裏打麻將。”

木偶戲動態:一個木偶劇團的百年記憶 第2張

記憶:木偶劇團的四起四落  巷頭社區早在上世紀初就有木偶劇團組建,當時是由該社區已故村民陳容滿一手創辦的。陳容滿是巷頭社區解放前一粵劇戲班成員,而木偶劇的班底,就是由他在戲班聘請的幾位兄弟所組建。

一些老人家回憶,木偶戲藝術是從外省輾轉粵西等地傳入的,有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三大品種。清末民初,木偶戲已活躍於街頭。逢年過節要請木偶劇團來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當時陳容滿的木偶團就是表演仗頭木偶,他們以徒步的形式,經常挑着擔子到處表演,可謂紅極一時,後來因經濟出現問題,木偶劇團宣告結業。

到了1940年,巷頭社區已故村民陳進波,為了把木偶戲這一民族藝術發揚廣大,便重新召集原巷頭木偶劇團班底成員組建新的巷頭木偶劇團。新的劇團繼續紅遍珠三角,但好景不長,解放前的戰亂時期,觀看木偶戲的人少之又少,演出所有費已遠遠不能抵消所需經費,這次,巷頭木偶劇團再次解散。

木偶劇團的幾位老藝人為避戰亂而去香港,為謀生計,他們在香港重組木偶劇團。當時在香港也受到很多羣眾的歡迎,香港電視台還曾為木偶劇團搞了一個專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廣東的木偶劇團受到嚴重摧殘,優秀劇目全都被打成“大毒草”,至1969年後廣東才出現了一些以階級鬥爭為題材的木偶現代戲,傳統劇目銷聲匿跡,兒童劇目也被冷落。

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巷頭原文藝宣傳隊便借文藝復興之機,再次重組木偶團。陳惠全對此還有記憶:“小時候,我是坐在我父親肩膀上看木偶戲的,很好看,小時候看的東西又演回來了。”陳灼雄説:那個時候我大概是六七歲吧,至今已有30年。還記得當年,很多人為看木偶戲去排隊,晚上的演出,下午三點就已經有很多人搬凳子去佔位置了,到最後演出的時候,石頭上、樹上都有人在坐着看呢。”之後農民們分田到户,大家忙着種田賺錢,無人有閒暇時間和心情去管木偶劇團了,1979年,木偶團又解散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高州木偶戲被選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鼓勵,巷頭社區黨支部、居委會還有那些小時候看過木偶戲表演的居民們,此時也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的基礎,這個時候,他們都想:“一定要把中斷多年的巷頭木偶劇團辦起來。”

現在的巷頭木偶劇團已經改變了當年小規模劇團的模樣:“一擔籮筐、一個布架子、一個鑼鼓、幾個木偶”,現在的劇團成員有36人,資金投入60多萬元,購買的舞台設備(燈光,佈景,音響等),還有奇形各異的各種木偶近40個,這些設備要用40多個大木箱才裝得下。未來:“能唱一天是一天”  由於之前已經出現了木偶戲人才斷層,劇團只好從高州請師傅教。陳灼雄説,這種戲,要拉長腔調唱,跟唱流行歌曲有很大差別,跟唱粵劇也不一樣。現在他感覺還有一點“麻煩”,有兩句他還唱得不夠味。至於以後還有沒有更年輕的人願意向他這樣去苦心學習,他説,不知道,能唱一天是一天吧。

每天排練的時候,都有小孩過來看,社區裏很多大人沒事時也來看看,儘管他們已經對每天的排練習以為常,他們説:“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大家都想玩一下。”

陳惠全説:“現在的戲跟以前有一點不同,現在的劇本改動了。為什麼改?因為傳下來的劇本不全,當年演出的老藝人基本上都不在了,桂公公雖然會,但他精力不濟了,只有找外面的師傅來補劇本,最後我們再把劇本念給桂公公聽,聽了他的意見後才確定劇本。” 

到目前為止,巷頭木偶劇團已經出去演了四次。也有很多羣眾來捧場,多數是一些孩子和老人。陳桂祥老人玩木偶戲已經有幾十年,他説:“我們以前出去演出呀,不管到了哪裏,散場了都還有人坐着不願意走。”過年的時候,劇團去別的村裏演出,場面很火爆,比東莞人喜愛的傳統粵劇節目還要受歡迎,看木偶戲的人比看粵劇的人要多得多。不過,木偶戲的遭遇,盛況自然不比從前了,陳灼雄説:“可能是因為現在東莞的外地人比幾十年前要多得多了,外地人聽不懂粵語,不知道我們在唱什麼,他們就只是看木偶戲的外形,也會覺得很逗樂。”

每次演出,邀請方一般都會給劇團七八千元。這些錢從來沒有分過,劇團準備留着錢更新演出設備。每次出去演出都很辛苦,光是裝燈就要三個小時,拆台又要一個小時,而演出才演兩個小時,有演出的那天,劇團成員都是一早出門,到晚上12點才回到家。所以有時候一旦某些劇團成員沒時間,外面很多的邀請就沒辦法去。現在,劇團考慮多排練幾齣戲,好讓以後再有演出的時候可以一併去演,這樣也許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劇團成員每個月可以拿到村委會給他們的補貼,500元至800元不等。大家説,他們來劇團,不是為了錢。陳灼雄説:“其實説不想有更好的經濟收益,那是假的。但是,把這個木偶劇團搞起來,才最重要。”

現在的這個完全由“新人”組成的木偶劇團裏,是幾代人一起在玩,有20來歲的,有三四十歲的,有五六十歲的,指導他們的陳桂祥老人80多歲了,他總説,很想把這個木偶戲傳承下去,可是擔心沒有人去學。他建議:今後在巷頭小學的課外活動上,讓孩子們學木偶戲,週末再到戲台子上來練一練。小木偶何時闖出大世界?  傳統木偶戲內容多取自歷史演義、公案小説、民間傳奇、神話故事。所演人物忠奸、善惡分明,在信息缺乏的年代,這種民間藝術能給很多羣眾帶來歡樂和教化。木偶頭像雕刻精巧,可作眨眼、噴煙噴火、殺頭等高難度動作,如今在娛樂方式多元的時代背景下,這些過去吸引人注意的手法似乎顯得不那麼精彩了。民間木偶戲如果還堅持傳統表演方式和沿襲傳統劇本,它的前景,也許不那麼樂觀。

據説,高州木偶戲現在就面臨生存危機和失傳的危險。社會轉型,強勢經濟衝擊,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觀眾鋭減使高州木偶戲生存發生危機,木偶藝術後繼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藝人後代不願繼承衣缽,社會上也難找人傳承。而巷頭社區的木偶戲也面臨類似的情況,雖然政府和社區居民也為此做了大量努力,一心想把祖宗創造的文化藝術傳承下去,但是,它到底能走多遠呢?

記者詢問了東莞的一些孩子和家長,大多數的孩子覺得木偶劇“很好玩、很有趣”,家長們也對此表示贊同。然而被問到是否願意送孩子去學習木偶藝術時,家長們“功利心”卻相當明顯。“木偶劇雖好玩,可對孩子將來沒什麼用,浪費時間,不如學鋼琴學美術。”

記者認為,不是木偶戲缺乏號召力,可能問題在於傳統木偶表演的手法和內容太陳舊,要傳承下去,必須給它不斷創新,並符合新的時代審美要求。

在美國,康州學院的木偶藝術系培養出美國木偶藝術的生力軍,不但有本科生,還有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佔地3萬平方米的亞特蘭大木偶中心設有數個大小木偶演劇院,木偶博覽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木偶。那些坐着黃色校車來看木偶戲的孩子,走進木偶作坊學習製作戲中的木偶明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演木偶戲。而亞特蘭大木偶中心提出的家庭木偶藝術教育口號讓人很受啟發。在那裏,美國的家長帶着孩子在木偶劇院看完木偶戲後,和孩子一起製作木偶,這些活動的過程是兩代人相互聯絡感情的過程,達到家長了解子女和教育子女的目的。那些活潑的孩子們在創作木偶時發揮了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現代木偶戲不乏藝術和票房俱佳的作品,它們都有一個成功的規律,那就是: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現代的舞台特技和多樣的表演形式。

美人魚是中國木偶藝術劇團的優秀新劇目,該劇改變了傳統木偶劇的封閉形式,採用開放式的舞台結構,並通過鐵枝木偶、杖頭木偶、人偶和真人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來展現劇情。比如用真人扮演人間的王子、小人魚,用木偶扮演海里的王子、小人魚及其它角色;海巫婆、蛤蟆則採用造型誇張、生動的人偶來表演,而且海巫婆既能穿在演員身上也能離開演員“飛”起來,這是以往木偶劇中不曾出現的。

在玉蘭劇院上演過的國際著名的木偶戲胡桃夾子,通過木偶和人偶同台演出的形式,劇中改變了以往傳統木偶劇單純的託舉式遮擋表演,採用開放式的舞台結構,別出心裁地採用以人扮演高大的流動佈景,亮相在木偶戲中。 

如果能利用傳統木偶戲在民間的人氣,培養更多藝術人才與民間木偶戲演出人員互補創新,也許,中國民間傳統的小木偶,還能闖出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