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創意館

位置:首頁 > 民間藝術 > 皮影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皮影2.84W

民間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錄,也是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同自己歷史進行對話的手段。確切地説,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傳統。閬中是歷史文化名城,怎麼能沒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文化展現給世人?閬中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民間傳統文化。閬中的民間傳統文化包括皮影、巴渝舞、川北燈戲、儺戲、竹馬、剪紙、龍舟賽、竹枝詞、民歌、木雕等。閬中要在旅遊發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須要把最淳樸的巴渝遺風展現給世人;要把最淳樸的巴渝遺風展現給世人,保護和利用這些民間傳統文化,是唯一的途徑。

皮影又叫燈影,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戲曲。相傳始於西漢武帝年間,帝妃李氏病故,武帝思念,術士齊翁在宮中設帳,點紅燭,帝坐其中,霎時,見李夫人翩翩而來,安慰了武帝思念之情。其後,宮妃用紙為影,逗太子取樂,民間仿效流傳,逐漸形成了皮影戲。皮影興盛於宋朝,元代開始傳往南亞及歐洲一些國家。明清之後,皮影戲劇日趨豐富,雕工技術更加精細,並將紙皮改  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戲盛行全國。清道光年間,川北皮影已十分興盛。

皮影戲是用燈光將受欄門人操作的人或物的影投射到屏幕上,説唱通過配音進行。皮影的操縱者,俗稱攔門將,令其做出各種動作,全賴三根棍子和關節線,一個欄門將可走一個人物,也可同時走兩個人物,令人物根據劇情,作出點頭,搖頭、拉、推、擺、抖、俯、仰、射、挺、坐、站、走、踢、翹等各種動作,整冠、園領、理須、撩袍、端水、點火、變臉,極具機杼,維妙維肖.

關於川北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川北皮影戲

閬中市位於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閬中古城位於閬中市城區南側,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

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閬中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杜甫曾讚道“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蘇軾曾讚道“閬苑千葩映玉寰,人間只有此花新”,陸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對錦屏”的佳句。但最為準確概括閬中古城的特點和歷史風韻是這副對聯:“秦磚漢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蘇園韻,川渝靈性巴閬風。”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第2張

川北皮影概述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門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門神”,小巧別緻的高0.8尺,叫“小門神”。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土皮影、廣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土皮影是川北早先土生土長的,身高 2尺許,造型製作比較粗放,不便表演操作。廣皮影,是陝西渭南傳入的,被稱為“陝燈影”或“渭南皮影”。它雕刻工藝精緻,表演藝術精湛,皮影身高只有 8寸。王皮影是閬中寶台皮影大師王文坤為代表的川北皮影藝人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融川戲服飾之精華所創造的別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細,人物造型生動,線條清晰流暢,色彩鮮亮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川北皮影表演藝術獨具魅力。川北皮影藝人在世世代代的藝術實踐中,細心研究,不斷創新,大都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提手技藝。他們能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屏幕表現得淋漓盡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龍樓鳳閣、雕欄亭榭、紅花綠樹、奇峯異壑、碧海藍天中,舉步而蹈,揮袖而舞,提槍撕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觀眾為之驚歎不已。  人們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中觀賞皮影戲,簡直是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

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1988年,以閬中寶台皮影大師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一行6人前往奧地利,在維也納、林次市、薩爾次堡等城市進行為期12天的訪出,所演陰陽扇、梭羅鏡、破桃山、收金龍等劇目,受到奧地利國家和維也納等市的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長、王室成員與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總統和文化部長説:“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一個本只適宜30多人觀看的戲劇,每場卻擠滿了三四百人,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如今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孫悟空。

1989年4月,南部縣馬王鄉皮影世家第七代傳人何正同,應四川大學博物館的邀請,為英國、丹麥、俄羅斯、法國等國家 的專家、學者演出皮影戲,他一人操縱幾十個皮影,又演又唱,表演的人物生動細膩,剛柔相濟,栩栩如生,連影人喘息的動作都表演得逼真動人,技藝十分精湛。為他伴奏的樂師是他的侄子何天奎,他一人同時操作小鼓、堂鼓、鑼、缽、鑔等打擊樂器,還要拉胡琴、吹嗩吶。可算世界人數最少的伴奏樂隊,令外賓們驚歎不已。何正同叔侄堪稱川北皮影的後起之秀。

隨後,何正同皮影班(兩人)又參加了成都國際熊貓電視藝術節和在重慶舉辦的中國首屆長江民間工藝藝術節的演出,受到中外專家和觀眾的好評。德國漢學家,皮影專家奈.西蒙博士高度評價:“南充的皮影戲和唐山豐潤縣農民皮影戲是中國最好的皮影戲。”1995年6月,德國皮影專家,漢堡皮影劇團團長託梅.露易斯女士不遠萬里,慕名專程來中國觀看何家皮影戲,好激動地説“我回國後,可以驕傲地向人宣告,皮影在中國確實還存在,而且南部縣馬王皮影的表演技藝最精湛。”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揚歐洲,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第3張

一、川北皮影的歷史

“一口敍説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皮影戲,已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它始終沒有成為中國藝術表演舞台上的主角,但它卻猶如一脈涓涓細流,不斷地注入到歷史的滔滔巨浪中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我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之下,又獲新生。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又遭“破四舊”的噩運。十年浩劫,使廣藏於民間的皮影家底毀失殆盡,傳藝斷代。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雖有復甦的政治環境,但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衝擊之下,皮影戲的瀕危處境仍難扭轉。皮影多見於北方農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長期流變中皮影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陳龍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川北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門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門神”,小巧別緻的高0.8尺,叫“小門神”。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土皮影、廣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寶台皮影大師王文坤為代表的川北皮影藝人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融川戲服飾之精華所創造的別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細,人物造型生動,線條清晰流暢,色彩鮮亮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川北皮影表演藝術獨具魅力。川北皮影藝人在世世代代的藝術實踐中,細心研究,不斷創新,大都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提手技藝。他們能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屏幕表現得淋漓盡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龍樓鳳閣、雕欄亭榭、紅花綠樹、奇峯異壑、碧海藍天中,舉步而蹈,揮袖而舞,提槍撕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觀眾為之驚歎不已。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1988年,以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一行6人前往奧地利,在維也納、林次市、薩爾次堡等城市進行為期12天的訪出,所演陰陽扇、梭羅鏡、破桃山、收金龍等劇目,受到奧地利國家和維也納等市的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長、王室成員與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總統和文化部長説:“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一個本只適宜30多人觀看的戲劇,每場卻擠滿了三四百人,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如今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孫悟空。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揚歐洲,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第4張

二、川北皮影的現狀

目前,閬中活躍着至少兩個皮影劇團,都是皮影大師王文坤的傳人。其中一個流動性較大,常往來於成都和閬中之間,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媽、紅天鵝等處簽約演出;另一支長駐在閬中名城展覽觀內,每天定時定點為來閬遊客表演。他們共同的特點都在於,戲班組織是鬆散的,演員都是農民,唱的是時代流傳下的歌,從唱腔到皮影人整個兒是原汁原味的。儘管是商業演出,他們仍基本保證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讓這種原始得讓人感動的民間藝術,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作為民間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的復歸,使皮影戲存在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電視開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從演出的角度,零散鄉村演出的方式和娛樂遊客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他們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國外尋找生存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雖然皮影劇團的經濟效益暫時也還不容樂觀,但川北皮影因為閬中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是有了較廣闊的發展空間。民間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錄,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同自己歷史進行對話的手段。漠視歷史,不同自己的歷史對話,就會失去了根,我們便成了浮萍,無所適從。在某種意義上説,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傳統。閬中是歷史文化名城,總要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歷史的活化石,皮影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這個歷史使命,成為閬中最有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之一。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第5張

三、川北皮影的前景

川北皮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都有着較好的發展前景:第一,根系名城旅遊,堅持皮影表演。閬中旅遊發展正處於一個蒸蒸日上的發展期,隨着遊客的逐漸增加,皮影的表演場次也會逐漸增加。這是我市皮影發展的根本所在。具體的皮影戲演出服務類別很多,比如:劇場演出、年節廟會演出、公園遊園會演出、旅遊點為遊客演出、單位聯歡助興演出、開業慶典演出、還有學校、幼兒園上門演出服務,婚慶助興、辦滿月、兒童生日、老人祝壽等舉辦堂會演出和招待貴賓演出,增進國際交往、出國演出等等。第二,開發系列皮影美術工藝品。皮影中,凡戲劇人物生、旦、淨、末、醜一應俱全。其造型獨特而風趣,十分耐人細嚼細品。按類收藏欣賞,可以起到修身養性、提高藝術鑑賞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作用。而且好的皮影藏品還有保值增值的藝術價值。還可以承接大型皮影裝飾畫、大規模成套皮影設計與製作,象全套西遊記、全套封神榜、全套三國、全套水滸、太平天國、西廂記、水漫金山、紅樓夢、楊家將、岳飛傳、小五義、昭君出塞、社火花會、龍鳳車馬儀仗、各民族人物等等都是遊客非常喜歡的;承接演出專用皮影人及特技道具的設計與製作;承接室內皮影藝術裝飾設計,皮影藝術廣告與裝璜設計,皮影藝術題材的大型建築裝飾、城市雕塑造型的設計;修復、清洗殘破老舊皮影,專家鑑定老皮影文物……這些項目,都是可以開發的。第三,培育大眾皮影愛好。玩皮影,沒有在熒光屏前娛樂那樣損傷眼睛,沒有外出娛樂那樣耗費金錢,沒有成癮性娛樂那樣不能自治和影響身心健康與家庭生活,沒有刺激性娛樂那種損傷身體的危險,沒有放肆性娛樂那樣干擾他人和影響環境。玩皮影有百利而無一害,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名附其實的綠色娛樂活動。一個人耍,可以自娛自樂。兩人或多人玩,可以鍛鍊互相協作與配合能力。情侶對耍、夫妻對耍、母子對耍或同學對耍時,在自由發揮的道白中,可借影人之口和動作,來傾出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內心話語與情感,可使二人在玩皮影中產生心靈上的碰撞、感情上的溝通,使家庭生活更加偕和美滿。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就有太平公主通過影人抒發情感的故事情節。

川北皮影只要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就一定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川川北皮影簡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賞 第6張
四、閬中其它民間傳統文化資源介紹

一般來説,民間傳統文化主要是指“非物質遺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非物質遺產”的解釋中,“非物質遺產”包括所有類型的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以及各式各樣的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和民間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傳統醫學、手工藝、建築術和其他藝術。對於許多民族來講,“非物質遺產”是其民族基本的識別標記和“文化基因”,是維繫民族、社區存在的生命線,是這些民族發展的源泉。閬中是一座“天人和一”的風水古城,文化多樣性在這裏的文化環境中,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豐富多彩。閬中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民間傳統文化。古老的巴渝舞是閬中民間傳統文化中最亮麗的一朵奇葩。巴渝舞是一種戰舞,起源於巴人最早的巫舞,和狩獵舞。“武王伐紂,前歌後舞”,巴人在戰場上以巴渝舞贏得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秦朝末年,巴人範目率七姓巴人組成漢軍前鋒,幫助漢王還定三秦。戰場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蔘戰,就有多少人歌舞。前面拼殺者,揮戈執盾大聲呼和;後面伴奏者擊鼓頓足,聲威大震!成百上千的勇士,高揚着圖騰旗幟,進退有指、分合有序,執盾挺戈、擊鼓呼號。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描繪了這種“前歌後舞”的壯觀:“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盪,山谷為之蕩波。”漢高祖劉邦把巴渝舞引進宮廷,作為皇家儀仗隊,在接待“四夷使者”時,用以“耀舞觀兵”,並令樂師為巴渝舞配了“矛渝”、“安弩”、“安台”、“行辭”四套舞曲。唐以後,宮廷巴渝舞逐漸消亡,但在民間,它卻以旺盛的生命力流傳下來。清代大詩人吳宓在遊巴西雜詠中,仍有“歌舞巴渝盛,古風尚留存”的熱情謳歌。直到今天,被專家稱為“舞蹈的活化石”的巴渝舞,仍在巴地城鄉流行,並多次被中央電視台和四川電視台錄製,在國內外播出。閬中民間傳統文化中,最受羣眾喜愛的,還有川北燈戲。川北燈戲來源於巴渝舞所產生的川北儺,胚胎於壇,因為在慶壇的活動中所穿插演出的川北燈戲晝夜不停。所演的劇目多系農民自編自演的生活中的軼事和趣聞。表演的手法多采用插科打渾、喜笑怒罵,被川北人稱之為“農民戲”或“拌燈”。川北燈戲歷來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農民,因此,劇目更多的是描寫凡人小事。這些題材農民又喜聞樂見,作者又最熟悉。這些題材中的人物與作者,表演者可以説是血肉相連,同呼吸共命運。而一年到頭辛苦勞作的觀眾們總希望得到哪怕是短時的歡欣與喜悦,川北燈戲就必然要滿足這種要求,這就使創作者從凡人小事,趣事軼文中提取其有娛樂性和觀賞性的因素,成為喜鬧劇的特色。閬中的民間傳統文化除了皮影、巴渝舞、川北燈戲,還有儺戲、竹馬、剪紙、龍舟賽、竹枝詞、民歌、木雕等。閬中要在旅遊發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須要把最淳樸的巴渝遺風展現給世人;要把最淳樸的巴渝遺風展現給世人,保護和利用這些民間傳統文化,是唯一的途徑。五、對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

一門瀕危的民間藝術,不依賴政府保護,不依靠企業贊助,卻率先殺出重圍,煥發生機,進而成為四川閬中市旅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川北王皮影 一路舞出豔陽天

“一簾燈影唱高樓,宛轉歌喉度曲幽。阿堵傳來神畢肖,果然皮裏有春秋。”

幾張牛皮,幾根竹棍,幾聲唱腔,就是一台精妙絕倫的春秋大戲,只有看過皮影戲,人們才會真正“恍然大悟”—戲裏果然有乾坤!

上海世博會表演項目的角逐場上,今春又有兩個新面孔殺出重圍,成功入眩它們就是四川川北皮影和浙江烏鎮皮影,或許這將給皮影的發展帶來又一次轉機。

皮影藝人在困頓中何以殺出重圍?皮影黯淡時又何以再放光彩?帶着疑問,影響力週刊記者採訪了四川閬中“川北皮影王”。

 一波三折,差點斷代

“自曾祖父王元勝創立王皮影,經我爺爺王文坤改造,傳到我已是第七代。”王彪如數家珍,“中國皮影戲大概有陝西、湖北、四川三派,我們屬於四川的川北流派。”

川北皮影王又叫王皮影,創於康熙年間。皮影流派中,他們是惟一以姓氏命名的。在王皮影發展史上,王文坤起了關鍵作用。這位已故皮影大師,在年幼時就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王彪告訴記者:“爺爺19歲就基本掌握曾祖父的演技,曾祖父便讓爺爺外出拜師繼續學藝。”

王文坤聰明好學,喜歡打破常規,他深夜練刀法,練成了“落刀而就,瀟灑流暢”的裁劃絕技。嫌當時盛行的渭南皮影太小,王文坤便把影偶身高增大一倍,一時轟動鄉鄰。

解放後,皮影戲獲得新的生機,王文坤以新的熱情投入皮影表演。但在“文革”中,“因為皮影內容多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神仙皇帝一類,爺爺被打成‘封資修’而挨批,到父親這一代就失傳了。”王彪説。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王皮影迎來了新的春天。當時農村很少通電,晚上看皮影就成了大家的習慣,“小時我天天跟爺爺去耍皮影,跑了一年,學了許多台詞。我感覺很有趣,不知不覺就愛上了皮影。”王彪覺得自己愛上皮影很自然。王文坤見孫子領悟力好,便拿出一年時間,專門在家調教。

 重出江湖,涅再生

“後來有件事,讓我下決心再闖皮影江湖。”王彪告訴記者。2000年,王彪在北京一家古玩店裏看到很多皮影,一下激發了他對皮影的感情。王彪幾次喊老闆,不料老闆卻反問:“你懂皮影嗎?”“不懂可以學嘛!”王彪順手耍了起來。店老闆見他在行,便拿出一張照片給他看,“那不是在金色大廳表演的爺爺嗎,我心裏激動。店老闆當時給我一個電話號碼,説那人是搞收藏的。”王彪對那次邂逅記憶猶新。

回到成都,王彪撥通電話,聽筒裏傳來聲音:“你是不是姓王?王彪1剛回到成都的王彪,覺得既驚訝又親切。“他告訴我他叫趙樹同,”王彪説,“趙老師説他收集了幾千件‘死’皮影,現在要讓它們‘活’起來,只要我答應,如果我在外頭工資1500元,他願給3000元。”

原來,我國著名的皮影收藏藝術家趙樹同先生多年潛心收藏,已經有了很多皮影。讓這些皮影動起來成了他的心願,他正四處在找王文坤的傳人。

“我當時不敢馬上答應,因為我經歷過一次放下皮影的傷痛。”王彪説。經過數十天考慮他才答應下來,“想到自己的責任,我必須把皮影事業做起來。”王彪向記者強調。

王彪組了一幫人,在成都順心老茶館重新開演,很久沒看到皮影的觀眾覺得新鮮,反響很大。“但那時很艱難,一個月收入才200多元,吃的是家裏帶來的米和臘肉,每天去菜場撿菜葉吃,後來好多人熬不住就走了。”王彪也想過放棄,這時趙樹同先生正好從深圳回來,他看到戲班的處境落淚了。當王彪説要放棄時,趙老勸道:“如果堅持,現在苦點,但人生光明;如果放棄,將留下終身遺憾。”最後,王彪選擇了堅持。

 更新觀念,峯迴路轉

“根據多數顧客的需求上演不同的戲,老外來,我演傳統的,年輕人來,我演迪斯科,小孩來,那我肯定演兒童劇。”王彪得意地捧出自己的“法寶”。

川北王皮影藝術團於2004年開始常駐閬中古城商業演出,幾年演出下來,他慢慢悟出一個道理:顧客需求是生命線。為此,他不斷更新戲劇內容,並編創了古典、現代、迪斯科等不同風格的皮影戲,他編的消防演習和迪斯科開創了皮影風格的新時代。

一門瀕危的民間藝術慢慢地重新煥發了生機,王彪漸漸明白,皮影戲裏真有春秋,關鍵在於自己不斷探索和創新,而不能一味依賴政府保護和企業贊助。

皮影雖然發展了,可傳承又成了問題。雖然王彪打破祖上規矩,於2007年開班對外招生,可萬沒料到,學徒學有未成,竟然一個個棄學而去……“他們覺得學皮影沒奔頭,難找工作。”王彪説。

他想到申請國家保護,有了經費就更好辦了。經過努力,王皮影在2008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王彪正努力把川北王皮影推向世界。

王皮影盯準市場,開始探索一條產業化發展路子,他們註冊了旅遊服務商標,在藝術團設立表演組、產品設計開發組、製作組以及專門的市場營銷組。王彪還把藝術團一分為三,一隊留閬中,一隊全國巡演,還有一個機動隊負責邀請表演。

“在市場衝擊下,固守不變幾乎不可能,我必須實現轉型才有生存權。”王彪頗有幾分改革家的風範。

曾幾乎斷代的川北王皮影雖從圍城中衝殺出來,但還有更多的皮影並沒有扭轉日趨消失的命運,傳統民間文化遭遇的強吞噬與弱堅守態勢還在繼續。如何在堅守中探求一條與時代相適應的路子,皮影王的成功突圍無疑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當人類全球化、國際化的時候,文化卻更加向本土化發展。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認識到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專項法規,建立了比較成熟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機制。目前,我國也已經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更應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我市優秀的民間文化予以保護利用。

雖然閬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在文化產業上卻還處於起步階段,沒有形成龍頭產品,更沒有自己的集團軍。在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工作中也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的地方黨委、政府對這項工作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沒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二是缺乏法規和政策導向,工作目標不明確;三是沒有制定全盤中長期規劃,各級文化部門難以進行科學、規範、有效的工作;四是幹部隊伍力量薄弱,據瞭解,全市90%的文化宣傳中心(原文化站)沒有民間美術專業幹部;五是財政無專項資金支持,工作很難開展。

所以,我們要保護利用閬中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做大自己的文化產業,僅靠專家是不夠的,僅靠政府“單槍匹馬”也不行,還必須制定相應的措施,鼓勵、支持民間資本加入到民間傳統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大軍中來。在這一點上,皮影的路子是值得借鑑的。

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在全社會營造一個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氛圍,依託閬中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儘快將自己的資源優勢轉化成市場力,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定位,早日使古城閬中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精品旅遊城市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