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

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中国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宋代。蓝印花布遍布齐鲁农村,蓝印花布是一种体现东方文化的传统工艺品(又称“蓝染或草木染色”;在日本称“藍染·草木染”;在欧美称“ingigo print”或“japan blue”)。制作蓝印花布较之彩印花布,在工序上容易、简单一些,但也得需要十几道工序,并且吸收民间的多种艺术形式,溶剪纸、雕刻、版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应用更为广泛。如:衣服面料、被面、褥面、围裙、门帘、包袄、帐幔、床单等等。它与彩印花布相比主要的实用性就是可做衣物。在民间,蓝印花布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也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莲生贵子图案的 “压箱布”。

蓝印花布的印染主要是靠防染剂来完成。其方法是把预染的白布辅平,罩上镂刻好的花版,用抹子把浆状的防染剂刮到花版上,使其漏印到布面上。待干后,放在染缸里染蓝,经过多次浸染,待晾干后刮去防染剂即成。

蓝印花,用的花版与彩印花的花版相同,并且可以两者共享。防染剂的配制则是大有学问的。首先挑最细的白石灰、粉成浆。再把大豆磨成细粉。加入鸡蛋清,用水调成糊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石灰膏;加水豆腐、发酵拌匀成糊状。在配置比例上,水豆腐要比豆粉的配置比例要多一些。石灰膏要比石灰粉的比例多一些。一般石灰粉与豆粉的比例是4/8,石灰粉与水豆腐的比例是2/2。蓝印花布的染料,以前用植物靛蓝,是从蓼蓝、苋蓝、菘蓝、马蓝等植物中提取。植物靛蓝的提取方法;在北魏时齐国益都(今青州市)人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里,对靛蓝的提取作了详细的记述:“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其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青石灰一石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也就是把收割的蓝草放进水缸里,用石头压着,使其沉没,暑天沤一天一夜,秋凉的时候沤两天两夜,捞出茎叶,放进白石灰,与缸水的比例是10:1.5。然后搅匀、抨打、使蓝靛充分溶于石灰膏中,最后沉淀,在缸底,把水滤去,即为靛蓝膏。

另传在魏晋之前由植物发酵而成的靛蓝是固状物,需要在铁锅中融化开才能使用。但是化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握好火候和水温,而且一年四季的火候与水温都不同,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弄不好靛蓝就是成疙瘩成砣地沉入锅底。但是也有一种简易的办法,就是往锅中喷上一口酒,可是中国的古人凡事讲究个“道”,有些工序少不得,工序少了自然不是最佳,关键是破了行规和其“道”的中国人也不习惯。蓝印花布的印染技巧,并不只限于镂版印花,而且最初的蓝印花布是扎染。扎染即是用线把布料进行有规律的扎结,有的甚至还包一些大豆、玉米和谷物,直到缠成一个硬度较大的疙瘩,目的是防染。把扎好的布放入染缸,染好后拆去线晾干,浸染不到的地方,由其扎结方式的不同,即出现不同的图案。山东的扎染在全国有名,最具山东特色的有“撮花布”和“豆花布”。“撮花布”因图案形似飞蛾,所以又叫蛾子花布。其扎染方法是折迭和压线,待染成后,把线挑去,即形成一只展翅欲飞的蛾子。此工艺在山东临清一带非常流行。豆花布,又叫“包豆子花布”即把黄豆等谷物包在布内缠扎牢后,再在球状物上缠线,染成后会出现带花蕊的饼图案。 用植物靛蓝印染工序比较复杂,先在缸中盛上水,再把靛蓝膏用沙网过滤到缸中,在缸中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碱和石灰粉,使其还原成黄色的液体。此后才把已刮好防染剂的白布,放在缸罩子上沈到水里浸染透,再捞到担缸板上挤压,使水沥到缸里,晾干即可,刚出缸的布是黄色的,与空气接触后起化学反应,则由黄变绿,再由绿变蓝。不过用植物色染蓝,一般在晾干后,反复染好几次,在量变过程中达到质变。第一遍染出来的色较谈,叫月白色,第二遍叫二蓝,第三遍叫深蓝,第四遍叫青,《荀子·劝学》篇中有所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旧时染坊中都供奉梅、葛仙翁,视他二人为染业的祖师,传说:古代人原来穿的是蓑衣,自从发明了纺织,才兴穿棉麻丝绸的衣服。最早人们都穿白衣服,有个皇帝为了用衣服颜色分别贵贱,规定皇帝穿黄袍,大臣穿红袍,平民百姓穿青衣蓝衫,并且张榜招募能染三种颜色的能人。这时梅仙翁种植了蓝草,葛仙翁创造了用蓝草沤靛染青的方法,于是,葛仙翁带着蓝靛,在重阳节那天到达京城,揭了染蓝布的皇榜。当皇帝看到葛仙翁把白布下了染缸,变成焦黄色时,便不容分说,立即以欺君之罪把葛仙翁斩了。后来把布捞出染缸,很快由黄变绿,由绿变蓝,皇帝才懊悔杀错了,便封梅、葛二位仙翁为染布缸神,每年九月初九,染坊都要祭祀梅、葛仙翁。这个传说在山东各地广为流传。

它应该出现在唐宋之后,因为已经有了用服色辨贵贱的明确规定。特别重要的是,传说道出了染蓝工艺中的颜色变换过程: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因为靛蓝色素不溶于水,必须利用还原剂(石灰),使它溶解在碱性的水里,成为隐色体,这时就表现为黄色液体。织物纤维吸收黄色液体后,也成为黄色。把织物从染缸中取出晾晒在空气中,隐色体被氧化后,就会由黄变绿,由绿变蓝,成为不溶性色质。不溶体性色质不易掉色。

蓝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加之色彩单纯,蓝底蓝得清纯,白花白得朴实,秀气却不落凡俗,典雅而不失明快,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蓝草即靛蓝草,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中和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印染时一般要经过十几道染缸反复重染,染好后经清洗,把上面的浮色洗去,白色亮丽的图案便显露出来。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2张


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大国,以种植业和采摘业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诸多野生植物的特性和用途都有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春秋时孔子整理的《诗经》中就涉及到植物名称不下二十种,可以采摘的也有数十种,如:采薇、采苹、采苓、采葛、采绿、采芑等。其中“采绿”中写道:“终朝采绿,不盈一菊”,“终朝采蓝,不盈一瞻”。而且明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开物》中,也详细记述了蓝草的种植和制作蓝靛及染色的方法。但是自从十九世纪末,从我国进口化学合成的洋靛开始,这种费时费力的蓝靛种植和土法染蓝便几近绝迹。再加之二十世纪初,外国物美价兼的机印花布大量进口中国,对中国的老染坊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曾一度让蓝印花淡出舞台。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山东的染房几乎全部关闭,彩印花及蓝印花在齐地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有所恢复,五六十年代,民间印染业有一个短暂的繁荣。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可以说又是老染坊的一个劫数。那个时期举国上下一片红,时兴穿一码的军绿色,和制服蓝,印花布被列为四旧范围,有的染坊店被砸掉,有的染坊店把花版偷着埋起来,有的被责令染红旗,有些地方上宽松一点的,染坊店主即在花版上加刻一些“忠”字和“革命标语”。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都已成了陈年旧事。今天,彩印花布和蓝印花布的繁荣,并且从普通的衣、食、住、行中走出来,被列为民间艺术范畴,也是得宜于市场经济这个广阔的天地。今天的蓝印花布,有许多人把蓝印花布当作艺术品收藏,用蓝印花布做的时装,也让年轻人们非常喜欢。并且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已经迈出国门,进入了世界文化领域。近段时间,耿延福和徒弟印染了35米长的巨幅蓝印花《清明上河图》,还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耿延福老人高兴地对我说:有一年我国在美国一个大展览厅布展,全部用的蓝印花布,从他这里就订了一千多米。 蓝印花布是一种体现东方文化的传统工艺品,以其朴实清新的风格自成一派,散发着永恒的艺术芳香。它源于民间,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气息,迎合了当今现代社会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以它特有的兰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深厚的风格赢得了一定文化修养人的喜爱。

昔日的蓝印花布,是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素雅见美于民众,今天的蓝印花在它自身美的基础之上,又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它以特有的韵致代表着东方故国的文化风情,而立于世界工艺美术之林,获得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3张

蓝白,是最让人感觉到宁静的色彩。看蓝印花布的蓝白分明,我们庆幸的是古人能将蓝与白演变得出神入化,并让工艺流传至今。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4张

蓝与白的幻化

蓝印花布有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而其中的千变万化都围绕着点、线、面的流动、拼接、幻化。从点与线幻化出美丽的过程即是蓝印花布工艺的重中之重――刻版。若要运用自如,工匠必须有娴熟的断刀技法。人物造型是最难的,需要用最简练、最浓缩的象征手法来表现,比如眼睛眉毛用两片叶子来造型,鼻子则用弯钩表现。刀起刀落,需要非常娴熟的技艺。断得好的花版可以重复使用上百次。

关系花版寿命以及蓝印花布最后成型的关键,还有刮浆。一般人看到蓝白布,就本能地将其视为蓝印花布,其实有的是扎染、有的是夹缬,而蓝印花布则是刮浆染。

蓝印花布的刻版、纹样同样没有明确记录,靠的就是师徒相传。古代的蓝印花布传统纹样大都蕴含着祈福等含义,因此“节庆有余”、“年年有余”是流传面最广的,“一些小的吉祥图案,如铜钱、如意、等图案,也经常被藏于大型花版纹样中。

让传统走进生活

目前南通地区真正在做蓝印花布的就只有吴元新和王振兴。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5张

吴元新

吴元新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成就奖”,设计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等专著。现任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吴元新长期以来从事于民间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1976年开始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与研究,1996年创办全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保护传统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坚实基础。该馆成立以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共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人次。并坚持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抢救、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把所得的效益全部投入到蓝印花布的搜集、挖掘、开发、外向宣传之中。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6张

王振兴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二甲更是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传统产地。王振兴在二甲镇有一家蓝印花家庭染坊,他既是厂长也是染厂最具资历的师傅。他与蓝印花结缘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的帮手包括儿子、儿媳,全家人自小就接触蓝印花布。染缸配料、什么时候开始染,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数据,只能靠老师傅多年的经验。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振兴老人被确定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创办的“正兴染坊”被确定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基地。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7张

在通州区二甲镇,提起王振兴老人和他的正兴染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74岁的王振兴老人从年少学徒起就与蓝印花布的制作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与蓝印花布工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振兴老人从二甲印染厂生产技术负责人岗位上退休,1995年,他带领三个儿子和媳妇创办了家庭作坊——“建烽蓝印工艺品厂”即“正兴染坊”。在这里,传统的“小青缸”土靛印染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正兴染坊规模逐渐扩大,具有白底蓝花、蓝底白花、复色蓝印花布、双面蓝印花布和轧染等多种民间印染工艺品的生产能力,花型图案多达400余种,有明末清初的传统纹样,也有自行设计的现代花型,简洁朴素,寓意吉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面料已由传统型扩展到纯棉和丝、麻等天然织物,产品色泽纯真,色牢度高,耐脏耐磨,结实经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独具个性、可以观赏的工艺品。其制作的服饰、被面、壁挂、台布、包头、门窗帘布、包袱方巾、玩具摆设等,在日本、韩国、香港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备受欢迎。

现今,王振兴在接到日本蓝印花布订单时,常常都会根据客户要求做一些纹样上的改良,一些具有现代设计感的纹样应运而生。这样的创新无疑加大了蓝印花布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可能。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8张

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9张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10张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王振兴、吴元新和南通中国蓝印花布 第11张

8、染色

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9、刮灰

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

10、清洗、晾晒

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蓝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二种,山东及东北等地区只有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区蓝白底花纹并用,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