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爆竹声响迎新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大全

老习俗4.6K

爆竹声响迎新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新年的由来及意义

在我国民间的岁时节令中,春节可以说是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这都是过年的范围。民间称传统历法的十二月为“腊月”。这裏的“腊”在古时是祭祀的意思,按《说文解字》:“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远在商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叫做“合祭”。
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规模最大。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谦卑的心理,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明啊!因为冬祭多在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腊八之后的腊月二十三也是一个大节,俗谓“过小年”,几千年来,新年一直在中国人们心中的大日子,虽然经过了各朝代历法多次的更改如:(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承袭了夏朝的传统,沿用夏历,以寅为正月,但是经过多次的更改,依然没改变中国人的习俗,过年扔就是民间最重视的节日,在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以阳历元月一日为新年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过年,农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称为“天腊日”,也称为“元旦”、“元辰”、“正旦”、“履端”;又是岁之始、日之始、时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又称为“三元”,既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又叫“三朝”既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则称为“过年”。

送神

传统年俗庆祝活动自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就开始了。传说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平安及记录家中每个人的行为,在这天返天述职,主要是向玉皇大帝报告人的功过善恶;人们想多放几天没有神监管的日子,通常都“送神早,接神迟”;而为了让灶神多说自家人好话,除了准备丰盛的供品外,还会用甜食祭拜,以期“好话传上天,坏话放一边”。送神后,家中没有神明在,移动任何祭器都不会触犯神灵,所以就可以进行大扫除,俗称“清”,意谓着除去旧年的一切晦气,迎接新年新气象。送神日起商人们也开始卖春联、年画、及过年用的吉祥饰品;接着就是办年货,从吃、穿、民生用品到应景的春联、年食、鞭炮等,热闹的采买街景及人潮、逐渐把过年的气氛推上高潮。

扫除 蒸糕

年糕是用糯米做的,吃年糕有“步步高升”、“年年高”的意思。(中央社)

送神之后就准备过年,所以有“扫除”、俗称“拂尘”,将家内家外洗刷一新意味着除旧布新,将旧年的一切晦气除去,二十五挽脸、二十六、二十七开始蒸年糕,甜年糕是用糯米做的,吃年糕有“步步高升”、“年年高”的意思。

菜头粿就是萝蔔糕因“菜头粿、好彩头”,而菜头是当季的最盛产的蔬菜,最符合经济的效益,菜头粿是用再来米和萝蔔混合一起蒸熟;发糕,发财的含意。

芋粿、包仔粿:芋粿是用芋头家糯米和再来米做成的糕点,具有“护孙”的意思;包仔粿则有“鹹的包金、甜的包银”的吉祥意义在,它也是用糯米跟在来米混合做的。

办年货

年货大街上各式各样的食品。

办年货,那当然是少不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多有,那时的农业社会都是初五后才开店,所以要储存很多食物;现在工商业的发达,食物也不匮乏,超级市场、各商店24小时不打烊,所以就不必准备很多食物,而且食物的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也就是中国新年的前一夜。古时又称“除日”、“除夜”、“岁暮”、“岁尽”等,民间俗称“年三十”或“大年三十”。“除夕”的原意是“旧岁到此夕而去,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的吉祥意思。在除夕当天有重要的三件事是祭祀、吃团圆饭、和守岁。

辞年

除夕中午过后,家家张灯结綵,以牲礼及各式年粿,菜碗等供奉诸神及祭拜祖先, 感谢一年来对家人的保佑,并祈求来年平安、顺利;供品中通常都备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发,步步高升的含义;供品中的饭要插上“春花”,春和“剩”(台语)谐音,表示“富裕”,另外再加一碗祈求父母长寿的“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含意。所以除夕下午的祭拜仪式称做“辞年”或“辞岁”,也是民间大祭。

贴春联

春联不仅是结合文学与书法的民间艺术,也将过年气氛点缀得更为喜气洋洋。(Getty Images)

相传古时候有个鬼域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生长三千年的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报晓时,暗夜出游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桃树的东北是鬼域的大门,门边站着两个管鬼的神,名叫神荼、郁垒。鬼魂如果在夜间做了坏事,神荼、郁垒一发现就会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餵虎。因而所有的鬼都惧怕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悬挂在门上用来避邪保平安,这种桃木板经延用称为“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如此不仅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也可以用来祈福,更能装饰美化门户。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时,听见门外恶鬼呼喊索命,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隔天夜里就再也没被恶鬼搔扰了。之后,唐太宗叫画师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让一切妖魔鬼怪望而生畏,从此这一习俗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后又演变成在象徵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慢慢也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辞年后,家家户户在自家门上、窗口、米缸…等处贴着各种适合自家的春联,从春联上大致可看出主人的行业。春联不仅是结合文学与书法的民间艺术,也将过年气氛点缀得更为喜气洋洋。春联正确的贴法:人若在门外向内看,则房子的右边为大、左边为小。完整的一副春联为一横幅与两直幅;横幅贴门的上方,直幅分贴门之两侧,但需注意左右两侧勿贴错,以免贻笑大方;春联的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为:
1﹒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贴左边。
2﹒上声(国字注音第三声)、去声(国字注音第四声)、入声(短促声)贴右边。
其中入声字的判别方法是用台语发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如果两幅的最后一字都是第一、二声,就必须用台语唸看看是否为入声字。例如:
1﹒门迎春夏秋冬福(右边)
户纳东西南北财(左边)
2﹒源运昌隆增百福 (右边)
富业振兴获千祥 (左边)

围炉

祭祀祖先神明后,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这是起源于古时候都围着炉子吃饭。这一天无论离家多远的游子,都要赶回家围炉,即使不能回家吃团圆饭,家人也会帮他准备一副碗筷,并留一张椅子,以示阖家团圆。围炉时的菜餚也要讲究吉祥,如吃鸡“起家”、发粿“发财”、苹果“平安”、韭菜“永久”、菜头粿“好彩头”,吃长年菜则要从头吃到后尾,不横吃、不嚼断而吃,表示对父母祝寿,还有鱼圆、肉圆、虾圆表示三元及第(即状元、会元、解元),年菜中唯独鱼不能全吃完,以示“年年有余”。

除夕这一天无论离家多远的游子,都要赶回家围炉,即使不能回家吃团圆饭,家人也会帮他准备一副碗筷,并留一张椅子,以示阖家团圆。(中央社)

压岁钱

围炉后就是孩子们的最爱,父母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传説在古时候有个叫“祟”的鬼怪,每每在除夕夜出来处残害孩童,专门摸熟睡后小孩的头,小孩被摸后高烧不退、发呓语,但烧一退就会成癡呆的傻子。人们怕祟来伤害小孩,就整夜点灯不睡,叫“守祟”;当祟伤害小孩时,父母放在小孩枕边用红纸包的铜钱,会吓走祟而能逢凶化吉,因祟与岁同音,所以称为“压岁钱”。古时候压岁钱是用红线穿上一百个铜钱,表示长命百岁;现在则用红纸包硬币或纸钞,数目必为偶数以求吉利,称为“红包”。而长辈给小孩压岁钱,除了延续先人的习俗外,最重要的是包含着一份长辈浓浓的祝福跟鼓励。

守岁

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有的地方除夕晚上会有不同的活动:
1﹒除夕夜,父母带着孩子到亲戚朋友家送礼、拜年,称做“馈岁”。
2.邀请别人到自己家裏一起吃年夜饭,称做“别岁”。
3.宾客欢聚畅饮后,大家互相道贺祝福一番,各自回家,称做“散岁”。
4.这时家人都不愿去睡觉,就一家人围坐闲聊、看电视、打牌,称做“守岁”,这是最普遍的一项除夕夜活动。
其实古时候的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称“辞旧岁”,有爱惜光阴的意思;另一是年轻人守岁,目地为父母祈求长寿。而晚辈为长辈添福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福寿越长,这是孝道的表现;所以守岁也叫“守长寿岁”。

守岁到午夜十二点后,大家就在此起彼落的鞭炮声中,迎接崭新的一年。

初一开正 开财门

汉朝时一月叫做“征月”或“正月”,所以新春大年初一叫做“新正”。这天一早的大事就是祭祀祖先和众神,称为“开正”,而到寺庙烧香祈福,称为“行春”。所以“开正”又叫“开春”,“开正”的时辰每年都不同,是依照天干地支来决的,时刻一到,大厅灯火通明,供桌上要摆列:年柑(橘子)、饭春、年糕、发糕、四果(四种水果,代表春夏秋冬)、糖果、清茶、香烛,鞭炮,全家一起来祭拜神明、祖先,鞭炮声便在街头巷尾响起, “祭拜完成,天也渐亮,全家换新衣服,由一家之主燃香然后开启大门,称为“开财门”然后选择“喜神方向”揖拜,燃放连炮称为“开门爆仗”意思是说除旧布新,吉祥如意。

然后全家一起吃早餐,都要吃乾饭或麵线(长寿的意思)饭是除夕夜吃剩的饭叫“过年饭”而配素菜,(年初一吃素,表示一年都吃素)有这样的说法。然后准备“出行”也叫“行春”以前“出行”多会到寺庙或风景区玩叫“行春”。

“行春”,也叫“贺正”拜年的意思凡有亲朋好友来拜年,主人要用糖果、甜茶,设宴请客“喝春酒”,客人要说些吉祥的话,互赠“红包”给孩子。就算不小心打碎碗盘,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当天也不能扫地;否则,会把福气扫出门去。

初二回娘家

古俗已出嫁的女儿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会使娘家变穷,女子也不能无故擅自归宁。所以就在初二回娘家,而且回娘家都得兄弟前来迎接,不过现在已经简化由电话邀请取代了。台湾称回娘家为“返外家(娘家)”,这天一大早,已出嫁的女儿都会偕同夫婿、子女一同回娘家做客。“返外家”大都会准备礼物,称为“伴手”、“等路”,还得准备红包,送给娘家小孩子;女儿带回的外孙,则由娘家赠送鸡腿,外祖母通常还会用红绳繫红包(以前繫古钱),挂在外孙脖子上,称为“结衫布”,但这些古俗早已被红包取代了。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感觉上很温馨,或许可视为古代最低限度对女权的保障,让终年辛劳的妇女在这天“做客”得以休息一天。

初三老鼠娶亲

初三俗称“赤狗日”,因此不宜在这天外出、宴客,若犯此忌则一生贫苦。不过,工商社会的人们年假没有几天,不少人还是会外出踏青,不再禁忌。
前清朝时代,闽南人有“出郊展墓”的习俗,出郊展墓是到郊外祖先的坟墓去省视一番,并以年糕、甜料来祭拜,这种习俗渐消逝。老鼠娶新娘,意思说初三是休息日,依习俗说当晚家家户户都早早休息
初三有个有趣的传说,就是这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为了成全老鼠好事,家家户户都会提早熄灯睡觉,,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并要在各个房间角落放一点吃的东西给老鼠“贺礼”,减少来年的鼠害,例如在家中各处洒糕饼、米,称为“老鼠分钱”。


初四 接神

初四接神:在十二月二十四送走的地界神及其他的神灵,在今天要回到人间来叫(接神)接神有雨表示雨师洒尘,所以各家各户在厅堂供桌上供奉牲礼、四果、糖果,烧金纸和甲马,放爆竹,恭敬迎接诸神下凡来继续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意思说:送神仪是要在大清早,接神则在下午或晚上举行。

初五 开市、迎财神

初五为牛日,俗称财神日也称隔开,“隔开”也就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开始,士、农、工、商,各行业恢复正常。这一天要拜“五路财神”,各商店家为求大发利市门前都贴红纸如:“开张大吉”、“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等吉祥的字句,并在商店门口摆放供桌,供桌上要摆放四果、牲礼,来祈求“五路财神”的保佑。

初六 挹肥

从开正以来,厕所里的粪便到今天才可以清除所以称为“挹肥”,现代化的卫浴设备,已经没有此习俗了。

初七 七元

初七七元,传说中天地造人,人就是在这天诞生,所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麵线“寿麵”,并要吃七种蔬菜。又说:人日多阴,好像天穿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天雨成灾,所以要煎些鹹的或甜的年糕来祈神叫做“补天穿”。

初八 团圆

团圆,就是说回娘家的媳妇,要回婆家来“团圆”,开始干活了。

初九 天公生

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俗称“天公生”要祭拜天公之前要斋戒沐浴,而正厅摆设神坛,要分“顶桌”跟“下桌”,顶桌摆鲜花、三杯清茶、五果、六齐、寿麵,供奉玉皇大帝。下桌摆三牲、五酒、红龟粿,供奉天公随从的神,要烧“天公金”,也是“安太岁”之日当年生肖犯沖“太岁”的人可到庙中请庙方请帮安太岁。

初十 有食食

初十是天公生的隔日,家家户户胜有拜天公的佳餚,可以饱食所以称为“初十有食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