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创意空间 > 有灰机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有灰机2.49W

你有没有随身携带着父母赠与你的小物件?你印象中有没有一件物品,见它如见父母?来自腾讯网的一则摄影报道,北上广的一场盛大苦难记,为生活为梦想,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一件小物件,才让这场苦难透出点温暖。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亲情很抽象,又很具象。它可能是妈妈织的一件毛衣,也可能是爸爸手工打制的一枚戒指,更可能只是一顿手擀面条,熟悉温暖的味道萦绕在脑海,瞬间激起拥抱父母的冲动。我们拍下普通人身边与父母相关的物件,细细体会,期盼团聚。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2张

胶泥,1981年生于河南汝阳。曾在上海开公司,创业初期,母亲写下这幅字,嘱咐他多看书。后来他回到北京,成为一名自由设计师和摄影师。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3张

小徐,1982年生于哈尔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年前曾被派驻国外项目,与男友三年的两地恋后于2010年结婚。婆婆送的大红毛毯比较“复古”,小徐的老公不太喜欢,常常搁置在衣柜里,但是质地很软,也很保暖,常常用来“救急”。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4张

晓宁,1982年生于浙江海宁,环境NGO工作人员。“在18岁的年纪时,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听妈妈的话,执意从南方跑到了北方,又接着跑遍了大江南北。这10多年来,他们都无条件支持着我的决定。妈妈依然孜孜不倦地给我打毛衣,打出各种时髦的样式;还去金店打了寓意守护平安的金老虎……年岁渐长,我逐渐体会到,在给予我全部自由的背后,是他们默默的承受担忧,和浓浓的牵挂。这些礼物,是他们的温暖和守护。”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5张

高高,1992年生于北京延庆县,家里的独生女,目前在某小区物业工作。母亲给她织了一个精致的手机套,她也没舍得用来装手机,里面装了一些手机电池钥匙等小物件。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6张

晓韩,1985年生于湖南株洲,企业培训讲师。母亲患乳腺癌,后因转移至肺部恶化,于2012年9月去世。她说从来都觉得“北漂”不适合她,因为没有经历所谓的“苦难记”。直到爸妈将原本空荡荡的厨房填满了锅碗瓢盆和各种配料,才顿悟到“漂”的辛苦,渴望下班回家那顿普通的家常饭……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7张

ELVA,1984年生于新疆昌吉,企业行政助理。父亲在她上初中的时候在亲戚的金店为她亲手制作了这枚戒指,后来作为考上大学的礼物赠送给她。说起父母,她表示:“儿孙自有儿孙福,别操太多心。”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8张

小刚,1990年生于甘肃宁县,EMS快递员。他说最忘不了的是当年母亲送他上学时,在车站送别的一幕情形。“母亲每年都会做几双绣花鞋垫。绣工很细,不舍得穿,就收藏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双。”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9张

张先生夫妇,二人都是1984年生于河北保定,目前在立水桥附近的菜市场经营摊位,来北京四年。母亲每年都为家里的老老少少制作鞋子,冬天做棉鞋,夏天是单鞋,每年都有好几双换。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10张

二妮儿,20岁,河北邯郸人。妈妈花799元买了羽绒服送给她。她刚考上护士证,离家来北京工作半年,月薪1500元。这是她初次离家,如今自己租住在一间地下室里,特别想家,想急了就哭。她说:“我就算辞职不干了,过年也要回家。”她打算买一套保暖内衣,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妈妈。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11张

若冰,1979年生于河南,新闻编辑。“北方人都喜欢吃面,母亲每次从老家来北京,都会做好多家乡的特色面食冻在冰箱里,即使她回去了,我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12张

Joseph,1984年生于加拿大维克多利亚,来中国两年,目前是外教兼管理咨询师,攀登爱好者,已经登顶50座雪山。谈起父母,他说:“Withouttheirhelp,emyfatherandmotherwillcontinuetochasetheirdreamsandliveawonderfullife.”(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助,我不会取得成就,是他们使我更强大。我希望爸爸妈妈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活得精彩。)

苦难记的温暖故事:见它如见父母 第1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