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創意館

位置:首頁 > 民間藝術 > 民間工藝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遍及南通地區各縣,影響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莊、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及南通市區。

舊時,浙江、江蘇一帶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染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閨女的嫁妝,都是自家紡織印染的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帳子等都可用它來做。藍印花布彷彿就是勞動人民的專用布料。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髒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中國藍印花布源於秦漢、盛於宋代。藍印花布遍佈齊魯農村,藍印花布是一種體現東方文化的傳統工藝品(又稱“藍染或草木染色”;在日本稱“藍染·草木染”;在歐美稱“ingigo print”或“japan blue”)。製作藍印花布較之彩印花布,在工序上容易、簡單一些,但也得需要十幾道工序,並且吸收民間的多種藝術形式,溶剪紙、雕刻、版畫、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應用更為廣泛。如:衣服面料、被面、褥面、圍裙、門簾、包襖、帳幔、床單等等。它與彩印花布相比主要的實用性就是可做衣物。在民間,藍印花布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裡也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蓮生貴子圖案的 “壓箱布”。

藍印花布的印染主要是靠防染劑來完成。其方法是把預染的白布輔平,罩上鏤刻好的花版,用抹子把漿狀的防染劑刮到花版上,使其漏印到布面上。待幹後,放在染缸裡染藍,經過多次浸染,待晾乾後颳去防染劑即成。

藍印花,用的花版與彩印花的花版相同,並且可以兩者共享。防染劑的配製則是大有學問的。首先挑最細的白石灰、粉成漿。再把大豆磨成細粉。加入雞蛋清,用水調成糊狀。還有一種做法就是,用石灰膏;加水豆腐、發酵拌勻成糊狀。在配置比例上,水豆腐要比豆粉的配置比例要多一些。石灰膏要比石灰粉的比例多一些。一般石灰粉與豆粉的比例是4/8,石灰粉與水豆腐的比例是2/2。藍印花布的染料,以前用植物靛藍,是從蓼藍、莧藍、菘藍、馬藍等植物中提取。植物靛藍的提取方法;在北魏時齊國益都(今青州市)人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裡,對靛藍的提取作了詳細的記述:“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其內汁於甕中。率十石甕,青石灰一石五升,急抨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盛之,藍靛成矣。”也就是把收割的藍草放進水缸裡,用石頭壓著,使其沉沒,暑天漚一天一夜,秋涼的時候漚兩天兩夜,撈出莖葉,放進白石灰,與缸水的比例是10:1.5。然後攪勻、抨打、使藍靛充分溶於石灰膏中,最後沉澱,在缸底,把水濾去,即為靛藍膏。

另傳在魏晉之前由植物發酵而成的靛藍是固狀物,需要在鐵鍋中融化開才能使用。但是化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把握好火候和水溫,而且一年四季的火候與水溫都不同,應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弄不好靛藍就是成疙瘩成砣地沉入鍋底。但是也有一種簡易的辦法,就是往鍋中噴上一口酒,可是中國的古人凡事講究個“道”,有些工序少不得,工序少了自然不是最佳,關鍵是破了行規和其“道”的中國人也不習慣。藍印花布的印染技巧,並不只限於鏤版印花,而且最初的藍印花布是扎染。扎染即是用線把布料進行有規律的紮結,有的甚至還包一些大豆、玉米和穀物,直到纏成一個硬度較大的疙瘩,目的是防染。把紮好的布放入染缸,染好後拆去線晾乾,浸染不到的地方,由其紮結方式的不同,即出現不同的圖案。山東的扎染在全國有名,最具山東特色的有“撮花布”和“豆花布”。“撮花布”因圖案形似飛蛾,所以又叫蛾子花布。其扎染方法是折迭和壓線,待染成後,把線挑去,即形成一隻展翅欲飛的蛾子。此工藝在山東臨清一帶非常流行。豆花布,又叫“包豆子花布”即把黃豆等穀物包在布內纏扎牢後,再在球狀物上纏線,染成後會出現帶花蕊的餅圖案。 用植物靛藍印染工序比較複雜,先在缸中盛上水,再把靛藍膏用沙網過濾到缸中,在缸中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鹼和石灰粉,使其還原成黃色的液體。此後才把已刮好防染劑的白布,放在缸罩子上沈到水裡浸染透,再撈到擔缸板上擠壓,使水瀝到缸裡,晾乾即可,剛出缸的布是黃色的,與空氣接觸後起化學反應,則由黃變綠,再由綠變藍。不過用植物色染藍,一般在晾乾後,反覆染好幾次,在量變過程中達到質變。第一遍染出來的色較談,叫月白色,第二遍叫二藍,第三遍叫深藍,第四遍叫青,《荀子·勸學》篇中有所謂:“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舊時染坊中都供奉梅、葛仙翁,視他二人為染業的祖師,傳說:古代人原來穿的是蓑衣,自從發明了紡織,才興穿棉麻絲綢的衣服。最早人們都穿白衣服,有個皇帝為了用衣服顏色分別貴賤,規定皇帝穿黃袍,大臣穿紅袍,平民百姓穿青衣藍衫,並且張榜招募能染三種顏色的能人。這時梅仙翁種植了藍草,葛仙翁創造了用藍草漚靛染青的方法,於是,葛仙翁帶著藍靛,在重陽節那天到達京城,揭了染藍布的皇榜。當皇帝看到葛仙翁把白布下了染缸,變成焦黃色時,便不容分說,立即以欺君之罪把葛仙翁斬了。後來把布撈出染缸,很快由黃變綠,由綠變藍,皇帝才懊悔殺錯了,便封梅、葛二位仙翁為染布缸神,每年九月初九,染坊都要祭祀梅、葛仙翁。這個傳說在山東各地廣為流傳。

它應該出現在唐宋之後,因為已經有了用服色辨貴賤的明確規定。特別重要的是,傳說道出了染藍工藝中的顏色變換過程: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因為靛藍色素不溶於水,必須利用還原劑(石灰),使它溶解在鹼性的水裡,成為隱色體,這時就表現為黃色液體。織物纖維吸收黃色液體後,也成為黃色。把織物從染缸中取出晾晒在空氣中,隱色體被氧化後,就會由黃變綠,由綠變藍,成為不溶性色質。不溶體性色質不易掉色。

藍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來自鄉村,工藝出自民間,加之色彩單純,藍底藍得清純,白花白得樸實,秀氣卻不落凡俗,典雅而不失明快,具有鮮明的民間和民族特色。藍印花布藍得清純,是因為採用了植物染料——藍草。藍草即靛藍草,春播秋收,葉子浸放在石潭中,幾天後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中和沉澱。沉澱後的染料似土狀,俗稱“土靛”。印染時一般要經過十幾道染缸反覆重染,染好後經清洗,把上面的浮色洗去,白色亮麗的圖案便顯露出來。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2張


中國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大國,以種植業和採摘業為生活的主要來源,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諸多野生植物的特性和用途都有充分的認識和利用,春秋時孔子整理的《詩經》中就涉及到植物名稱不下二十種,可以採摘的也有數十種,如:采薇、採蘋、采苓、采葛、采綠、采芑等。其中“采綠”中寫道:“終朝采綠,不盈一菊”,“終朝採藍,不盈一瞻”。而且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中,也詳細記述了藍草的種植和製作藍靛及染色的方法。但是自從十九世紀末,從我國進口化學合成的洋靛開始,這種費時費力的藍靛種植和土法染藍便幾近絕跡。再加之二十世紀初,外國物美價兼的機印花布大量進口中國,對中國的老染坊業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曾一度讓藍印花淡出舞臺。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山東的染房幾乎全部關閉,彩印花及藍印花在齊地逐漸消失。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有所恢復,五六十年代,民間印染業有一個短暫的繁榮。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可以說又是老染坊的一個劫數。那個時期舉國上下一片紅,時興穿一碼的軍綠色,和制服藍,印花布被列為四舊範圍,有的染坊店被砸掉,有的染坊店把花版偷著埋起來,有的被責令染紅旗,有些地方上寬鬆一點的,染坊店主即在花版上加刻一些“忠”字和“革命標語”。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都已成了陳年舊事。今天,彩印花布和藍印花布的繁榮,並且從普通的衣、食、住、行中走出來,被列為民間藝術範疇,也是得宜於市場經濟這個廣闊的天地。今天的藍印花布,有許多人把藍印花布當作藝術品收藏,用藍印花布做的時裝,也讓年輕人們非常喜歡。並且作為中國的文化瑰寶,已經邁出國門,進入了世界文化領域。近段時間,耿延福和徒弟印染了35米長的巨幅藍印花《清明上河圖》,還準備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耿延福老人高興地對我說:有一年我國在美國一個大展覽廳布展,全部用的藍印花布,從他這裡就訂了一千多米。 藍印花布是一種體現東方文化的傳統工藝品,以其樸實清新的風格自成一派,散發著永恆的藝術芳香。它源於民間,體現了中國濃厚的鄉土氣息,迎合了當今現代社會人們返璞歸真的追求,以它特有的蘭白分明、清新明麗、古樸深厚的風格贏得了一定文化修養人的喜愛。

昔日的藍印花布,是因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質樸素雅見美於民眾,今天的藍印花在它自身美的基礎之上,又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它以特有的韻致代表著東方故國的文化風情,而立於世界工藝美術之林,獲得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讚譽。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3張

藍白,是最讓人感覺到寧靜的色彩。看藍印花布的藍白分明,我們慶幸的是古人能將藍與白演變得出神入化,並讓工藝流傳至今。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4張

藍與白的幻化

藍印花布有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而其中的千變萬化都圍繞著點、線、面的流動、拼接、幻化。從點與線幻化出美麗的過程即是藍印花布工藝的重中之重――刻版。若要運用自如,工匠必須有嫻熟的斷刀技法。人物造型是最難的,需要用最簡練、最濃縮的象徵手法來表現,比如眼睛眉毛用兩片葉子來造型,鼻子則用彎鉤表現。刀起刀落,需要非常嫻熟的技藝。斷得好的花版可以重複使用上百次。

關係花版壽命以及藍印花布最後成型的關鍵,還有刮漿。一般人看到藍白布,就本能地將其視為藍印花布,其實有的是扎染、有的是夾纈,而藍印花布則是刮漿染。

藍印花布的刻版、紋樣同樣沒有明確記錄,靠的就是師徒相傳。古代的藍印花布傳統紋樣大都蘊含著祈福等含義,因此“節慶有餘”、“年年有餘”是流傳面最廣的,“一些小的吉祥圖案,如銅錢、如意、等圖案,也經常被藏於大型花版紋樣中。

讓傳統走進生活

目前南通地區真正在做藍印花布的就只有吳元新和王振興。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5張

吳元新

吳元新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國民間美術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服系、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兼職教授,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個人成就獎”,設計的作品被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出版《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國家重點圖書《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等專著。現任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所長,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

吳元新長期以來從事於民間工藝的搶救、保護、傳承工作。1976年開始從事藍印花布的製作與研究,1996年創辦全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傳承為一體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為保護傳統印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好堅實基礎。該館成立以來堅持以宣傳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工藝為宗旨,共赴海內外展覽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賓客五十多萬人次。並堅持以商養文,以文促商,在繼承傳統民間藝術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搶救、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研究傳承民間工藝為己任,把所得的效益全部投入到藍印花布的蒐集、挖掘、開發、外向宣傳之中。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6張

王振興

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二甲更是南通地區藍印花布的傳統產地。王振興在二甲鎮有一家藍印花家庭染坊,他既是廠長也是染廠最具資歷的師傅。他與藍印花結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他的幫手包括兒子、兒媳,全家人自小就接觸藍印花布。染缸配料、什麼時候開始染,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資料,只能靠老師傅多年的經驗。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王振興老人被確定為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創辦的“正興染坊”被確定為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基地。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7張

在通州區二甲鎮,提起王振興老人和他的正興染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年74歲的王振興老人從年少學徒起就與藍印花布的製作結下不解之緣,1990年,與藍印花布工藝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王振興老人從二甲印染廠生產技術負責人崗位上退休,1995年,他帶領三個兒子和媳婦創辦了家庭作坊——“建烽藍印工藝品廠”即“正興染坊”。在這裡,傳統的“小青缸”土靛印染技藝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正興染坊規模逐漸擴大,具有白底藍花、藍底白花、複色藍印花布、雙面藍印花布和軋染等多種民間印染工藝品的生產能力,花型圖案多達400餘種,有明末清初的傳統紋樣,也有自行設計的現代花型,簡潔樸素,寓意吉祥,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面料已由傳統型擴充套件到純棉和絲、麻等天然織物,產品色澤純真,色牢度高,耐髒耐磨,結實經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獨具個性、可以觀賞的工藝品。其製作的服飾、被面、壁掛、檯布、包頭、門窗簾布、包袱方巾、玩具擺設等,在日本、韓國、香港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備受歡迎。

現今,王振興在接到日本藍印花布訂單時,常常都會根據客戶要求做一些紋樣上的改良,一些具有現代設計感的紋樣應運而生。這樣的創新無疑加大了藍印花布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可能。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8張

印染技藝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線。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幹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線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制作過程如下:

1、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乾待用。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制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幹後壓平使用。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9張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制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覆使用。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10張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儲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溼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複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乾,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王振興、吳元新和南通中國藍印花布 第11張

8、染色

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後把刮上漿的布鬆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溼到漿料發軟後即可下缸染色。佈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並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9、刮灰

出缸布晒乾後灰鹼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後,把布繃在支架上,用定製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颳去灰漿。

10、清洗、晾晒

布經刮灰後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面灰漿及浮色清洗乾淨後晾乾。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晒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溼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時的情景十分壯觀。最後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藍印花布有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二種,山東及東北等地區只有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線;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區藍白底花紋並用,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幹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線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