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創意館

位置:首頁 > 傳統手工 > 裁剪

製衣基礎 | 西褲知識入門 西褲的結構設計與研究

裁剪2.89W

製衣基礎 | 西褲知識入門 西褲的結構設計與研究
西褲結構設計,臀部是關鍵所在。

西褲的臀圍部分,有立襠、小襠寬、開襠、後襠、橫襠、圍襠等部位的交錯組合,形成褲子的上中心結構(見圖標1),這些襠與人體相關,把握住它們之間的機械性和自然性,就能發現問題,處理好問題。

一、立襠的形成

西褲的立襠,是臀部的前方,是西褲經向(直)的結構,它遮蓋着人體的腰、腹、胯,所以還涉及緯向(橫、肥)結構。過去服裝技朮是kao師傅帶徒弟傳授,死的尺寸一代傳一代。形成死的定理,邏輯很難從科學的角度説出原委,人們也只能從實踐中根據人體與西褲的一般關係、來處理立襠深,男性以103釐米褲長為中心,用31釐米為基礎﹔女性以100釐米褲長為中心,用32釐米為基礎,褲長每上下增減3釐米,立襠深相應增減0.3釐米,這樣來處理立襠尺寸,僅適應大眾化。單量單裁的西褲,可以聯繫測量下襠的尺寸,對具體體型進行具體處理(見圖示2)。基數只要會用,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立襠深的尺寸,國內外有一些推理計算公式,常見的用褲長1/10加17-19釐米定寸。由於定寸的基數大,所以換算值比較穩定。也有的用臀圍尺寸換算,其公式的目的不外乎求個近似值。這些公式不管如何,都離不開立襠深的基礎規律,假如過分追求公式的準確,相反地會給設計帶來失誤,因為人體的發育、絕不可能千篇一律,同樣身高的人,下襠尺寸往往不一樣,有的甚至相差2-3釐米、但由於多數人對這裏尺寸不太計較,從而會出現另一種傾向,就是任長不短,這就會繪西褲帶來不良後果,上提不足,下垂有餘,有的甚至造成拖襠現象(見圖示3)。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是單量單裁的西褲,不能簡單地按一般規律辦事,需要結合材料的性能、穿者的習慣,做出判斷。西褲有的人穿得很上,能提到腹上,有的穿得很低,甚至在腹下胯骨(見圖示4、5),這之間的出入很大,尤其是一些胖、壯體型的人,穿着習慣更是多樣,如不慎重鑑別分析,立襠尺寸就難於準確。

二、圍襠的作用

西褲的圍襠,取臀圍端面的綜合尺寸(見圖示6),使襠部與臀部協調。它包括兩個立襠深,一個開襠寬,一個後翹高度與後襠坡度差數,其推算如下,(圍襠一開襠寬一後翹高一後襠坡度差數)/2=立襠深。

圍襠是以立襠深為主體的,它的正常增減規律,也必然與立襠深相似,浮動尺寸有限度,所以圍襠尺寸一般都侷限於72一82釐米左右,這個尺寸往往和同型號的褲腰尺寸相接近。在結構形成的因素控制下,褲腰kao近95釐米左右)圍襠尺寸小於腰圍尺寸的差數,即逐步拉大,這就出現沒計與體型的反差,應該説這是正常的。很多人不大重視測定圍襠尺寸,在褲腰圍接近100釐米,或褲圍襠與臀圍矛盾的時候,才引起關注,才去分析是否立襠深反常?開襠是否到位?這時再採取措施,效果往往難如人意。

認知圍襠的組合,還要進一步把握人體與西褲結構的吻合。圍襠尺寸雖與臀圍尺寸關係密切,但它們各自代表着一個傾向尺寸(見圖示7)。臀圍是橫向的圍度,圍襠是縱向的圍度。臀圍是kao裁片的平面來解決尺寸平衡:圍襠是kao襠部裁片的輪廓尺寸平衡,所以它們雖在一個物體上,但各有各的歸向,也就是説:臀圍在裁片上尺寸增大,圍襠的輪廓尺寸不一定增長,就是這個道理。在處理肥、胖、壯體型時,除要調整開襠寬度尺寸,還要根據體型,發揮圍襠以長代肥的作用,滿足肥、胖、壯體的需求。

三、後襠的結構

圍襠的尺寸合適與否?關鍵在後襠,後襠的合適與否?關鍵在開襠,因為開襠是後襠從經向轉向緯向的結構。開襠的尺寸,根據常規它是臀圍的的1/10左右,所以開襠寬的設計,都掌握在10-12釐米,它的弧線是從後襠坡度(臀圍部位)延伸下來,直向前方與小襠相接,形成圍襠的橫端尺寸。它的作用不僅是保證前、後襠相接,運轉自如,而且負責臀圍尺寸向橫襠尺寸過渡,因此開襠的尺寸、弧線均要講究十分合體。開襠的挖度過大,就會加大襠部的緊勢,開襠挖度不到位,就會造成勾襠,根據經驗挖度尺寸的基數,最好以2.2--2.5釐米為宜,或者從臀圍線與開襠寬求一直線,以中心的1/2求1/3深度劃弧(見圖示8).這道弧線看起來雖不太長,但要保持眼飾與人體的吻合,又要能塑造西褲獨有的工藝風格,線條輪廓需不斷從實踐中探索各種體形的特點,把握好弧線形成的火候。

開襠的弧線,上面接着後襠的坡度。後襠的坡度,它是臀圍向腰圍的倒向,上接後翹,下接開襠,因此後襠的坡度,也必需在穩定中求規律。後襠坡的做法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以後身中線與臀圍底線(橫襠)為基點,作7一8釐米的方塊,既作臀圍部位的定位,又作後襠坡度的基點(見圖示9)以褲前身的中線,在前端腰頭上,求l/2作後襠坡度的倒向(見圖錄10)﹔以橫襠為水平線,以開襠寬為基點,作100度的角度,求後襠坡(見圖示11),這些方法比較簡便適用。

四、後翹與後襠坡度的關係

後翹是後襠坡的延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滿足人體的活動需求,人體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現的彎腰、蹲、跨、跳、走、坐等動作(見圖示12),無不影響着後襠上部自然的伸長,因此後翹就成了西褲後襠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謂後襠起坡度,是指後襠的直線與褲中線的垂線而言,從定理上看後襠的坡度,是以臀圍與褲腰圍的互差值來決定,在臀圍同樣大大小的條件下,腰圍越大,後襠坡度越小:褲腰圍越小,後襠度越大(見圖示13),從而產生後翹的變化規律,後翹的高低以後襠坡度來決定。)

後翹的高度雖受到設計的控制一般在3--6釐米之內),但它也有自身變化的條件,它的規律是坡度越大,後翹就越高﹔坡度越小,後翹就越小(見圖示14),這就説後翹和坡度是相互吻合的,坡度大,縫道就長,後襠的斜度同時加大,臀部的裕量就越大,活動的承受量也必然隨之增長。

後翹高低的選擇,也要根據體型和習慣的需求來處理,也有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矛盾,腰部與臀部尺寸接近,甚至於相等,後襠坡度與後翹高度,都受到限制,這就需要改變褲於前、後身的分配,加大前身的面積比例,因為凡是肥、胖、壯的人,腹部比較豐滿,確保正常後襠坡度,使之腰、臀平衡。總之,任何形狀的後翹角度,都要掌握住大於90度直角,最佳狀態以92度-94度為宜(見圖示15),這樣才能確保後襠與腰部的平展。

五、西褲襠部常見的毛病

西褲在裁斷設計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由於圍襠的各部位失調,造成吊、扭、皺、緊等毛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開襠過小,或挖度不到位,後襠部位即被前襠拉緊,引起抽吊(見圖示16)﹔開襠過大或挖度過大,後襠即會下垂,出現不正常的鬆馳(見圖示17)﹔後翹過高,坡度過大,會引起褲腰後部起空、不貼身(見圖示18)﹔後翹高,再加上臀部不到位,後襠上端產生水扭(見圖示19)﹔後翹偏低,不僅會引起後襠緊勢,同時也會牽連中縫起扭。

毛病產主要認真分析,判斷準確,處理對症下藥,該大則放大,該小則改小。

六、西褲三圍的相互關係

西服上衣有三圍﹔西褲也有三圍,就是腰圍、臀圍、橫襠圍(肥),這三者的關係十分密切。臀圍與腰圍兩者相距20-22釐米左右﹔臀圍距橫襠肥,只有8~10釐米左右,這三者明顯是臀圍起主導作用。

西褲設計的規律,腰圍的成品尺寸,接淨腰圍加放2-4釐米﹔臀圍的成品尺寸,按淨臀圍加放12一16釐米,所以正常人的腰圍與臀圍尺寸,一般都要相差2O~25釐米左右,女褲要相距25-30釐米。由於腰圍與臀圍尺寸差數較大,因此也給腰頭部位的調試平衡帶來有利的條件,可以充分利用前、後身顙縫、折縫撇度,達到與臀圍尺寸相匹配,一般的不會產主什麼問題。問題是在處理技巧上,要善於根據體型進行調試,腹部大的,要把空間向前調﹔臀部大的要把空間後向調,這樣就能保證臀圍與腰圍尺寸的融洽自如,穿着舒適。

橫襠肥的設計方法很多,最早歐洲的辦法是用臀圍1:0.35求橫襠肥。在我國,本世紀初就有人用臀圍的1/3求橫襠肥。這兩個計算尺寸基本上接近,但從現代要求來看,都偏大了,但作為兩個部位的對比基數供人們參考,或進一步探索是有價值的。

從結構上分析,臀圍尺寸要完全承擔肥度的全負荷,單kao圍襠結構的力量,顯然無法準確地向下伸延,因為立襠深只能作為臀圍深度的組合,圍襠只能模擬臀圍的端面輪廓,維持好臀部縱向的活動,臀圍與大膽相交的這個三叉路口方就必需產生橫襠肥,作為轉化的結構,來調試臀圍與輪廓。

總之,在西褲的裁斷設計中,要將體型與服飾美融為一體,使西褲造型,動有動的線條,靜有靜的輪廓,與上裝風格互相和諧,相互匹配,使人有整體美的感覺,讓西褲露出它的本色,在瀟灑中平展,在平展中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