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創意館

位置:首頁 > 民間藝術 > 皮影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皮影1.06W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四星級的國際酒店,璀璨的水晶吊燈照射下,厚厚精細的地毯上,華縣皮影三團的草台班子搭起來了。就是和平常走鄉串村演出一樣的規格,生鏽鋼管廢棄木板編織袋帆布麻繩,如此簡陋荒唐的和這大環境格格不入,可是沒有人在意,沒有人覺得卑微,他們已經為演出穿上了最好的唐裝,他們付諸一腔真性情賣力的奉獻這場表演。

我為這樣鮮明差異下的泰然自若而感動,我為這樣沒落中殘喘求生的皮影文化而心酸。去年曾在前門邂逅一家主打皮影戲的文化城,第一次聽到了華縣碗碗腔,後來得知奧運期間也曾聘請一些老藝人演出皮影作為文化交流的內容。一些非遺展覽中也不乏皮影戲的身姿。這一次,一個叫張韜的攝影家展出了最後的皮影,從八十年代起他不斷地挖掘拍攝宣傳華縣皮影,將古老的皮影戲推向世界。清華大學的清影工作室歷時兩年拍攝了講述華縣皮影人現狀的紀錄片戲末,還有很多的傳媒工作者、美術工作者、民俗愛好者們熱愛珍惜着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可是,在看完紀錄片後,卻不得不無奈的承認,這被稱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的華縣皮影不可避免的將要走向消亡。片中的老藝人説了,教了徒弟學會了戲卻不唱戲了,傳給兒子嗎,他不喜歡怎麼教。村裏人婚喪嫁娶辦事,有錢的請秦腔,沒錢的請歌舞,沒有人請皮影戲。年輕人都不懂的,只有現在六七十歲的老人才能聽懂,這可是在華縣當地啊,在他的本土發源地連觀眾都後繼無人了,藝人們都已六十多歲,後面的路還能怎麼走?雖然成立了雨田社,給藝人們發工資,定期有演出,甚至到北京來推廣了,可吸引關注的目光終究也就是小範圍的曇花一現。戲末的導演自己也對這樣的現狀無可奈何,他的微薄希望也只是寄託在將來還能如業餘玩票一般的將這門戲曲藝術傳承下去。

華縣皮影的一個戲班子是由五人組成,分別為“前聲”、“籤手”、“上檔”、“下檔”,“後槽”,“前聲”是戲班的靈魂人物,生旦淨末醜的唱詞全由一人擔綱,還要輔助打大鼓彈月琴。“籤手”就是操作皮影的人,這裏可不是木偶戲那樣每人只負責一個角色,一場戲裏各個角色的跑走翻打全部是一個人的雙手掌握。其餘的三人負責樂器的演奏,二絃、鐃鈸、嗩吶、長號、板胡、碗碗、梆子、戰鑼,皮影戲的樂器有17樣之多。人人都是身負絕技。如果沒有強烈的求學願望和堅持不懈的熱情幫襯,傳承這門藝術談何容易,何況,他還真是需要點音樂天賦。碗碗腔於粗獷中流露悠揚,樸實無華,鄉野自然。可是,沒有如影片中的字幕顯示,沒有人能聽懂他們唱的什麼。雖然為皮影製作的精緻華美而讚歎,為操作者的神來之手而驚訝,但是卻茫然的不知道一齣戲演得到底是什麼,甚至不清楚什麼時候是結束,結束後滿場靜寂和遲後的掌聲多少帶來一絲尷尬的情緒。這也是皮影戲的尷尬,可以第一次看個新鮮看個熱鬧,給與尊重給與認可,可是看不懂還是看不懂,再美再好的藝術也不能蒙着雙眼蒙着耳朵向前。華縣皮影想要獲得一個固定的生存空間,我想首先要解決戲文唱詞的內容解釋。可是能有什麼辦法?難道能給這個簡陋的戲台配上聲光電的字幕提詞嗎?還是給觀眾一人發一本唱詞對照説明書?

華縣的皮影最先在華縣生存不下去了,他們如今最好的待遇就是能借着非遺推廣的力量巡迴在大都市裏,在一小部分關注民間藝術的熱心人和一大部分看熱鬧跟風的觀眾扶持下,還能繼續着演出。即使做了專題節目,拍了紀錄片,搞了展覽沙龍,卻還是救不了華縣皮影的根。發現一個很悲傷的事實,很多很多的民間藝術,以前可能不知道不了解,當終於被挖掘出來了,被展示出來了,帶給人驚喜和讚歎的時候,卻發現他已經快要死了。難道他們的生存之道就是一場迴光返照?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第2張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第3張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第4張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第5張

國粹:華縣皮影戲現狀 第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