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

民间艺术家司保良和他的玻雕世界

民间艺术家司保良和他的玻雕世界

插图/吴洋

在797块玻璃上雕刻约125万字、240幅插图的《红楼梦》;完成古今名家墨迹玻璃雕刻作品300块(最长的达8米);在玻璃上雕出长约9米的《清明上河图》……今年52岁的农民司保良在玻璃上精雕细镂,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民间工艺”的徐州奇迹。

司保良,男,1 9 5 9年生,现为铜山县大彭镇文体站站长,同时又是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其主要作品有《红楼梦》、《清明上河图》、毛泽东诗词、“中国古今名家书法”等。

玻璃雕刻艺术是我县大彭镇的司保良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工艺是将书画作品书于或临摹在玻璃的正面,然后用自制工具在玻璃的背面进行反体雕刻而成,作品不但保持原作之神韵,而且立体感强,古朴典雅,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铜山县大彭镇付庄村49岁的司保良把历代大书法家的作品刻在了玻璃上,还把《红楼梦》的人物、文字及《清明上河图》刻上了玻璃,他的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及周恩来纪念馆等单位收藏,他还获得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美誉,这一称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1976年,司保良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由于从小受外祖父影响,他喜欢写写画画。1983年,他辞去了工作,专心研究书画艺术。当年,他去安徽蚌埠的朋友家里玩,看到他在镜子的边上用砂轮磨点花纹等简单的图案,由此他产生搞一门玻璃雕刻艺术的想法。但在玻璃上雕刻,以前没人干过。玻璃的硬度跟钢一样高,还易碎。经过潜心摸索,现在他已刻得得心应手了。他的这门工艺,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刚开始时他刻当代名家书法。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在朋友的鼓动下他开始刻毛泽东诗词手迹,而且刻得与原件一样大。他一口气刻了26首,把其中的一件作品捐赠给了北京毛泽东纪念堂。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管理处得知后,也来向他征集,他又捐赠了一件,并自费把作品护送到韶山。后来,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要求他义务刻一件总理的诗,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玻璃上雕刻很费时间。比如说,刻一对镇纸,也就十几个字,要花整整一天的时间,但他感到无限的乐趣。1993年10月,他为自己定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在玻璃上雕刻全本《红楼梦》!这可是要刻下120多万字的工程啊,还有240幅插图!此后的3年半时间里,他几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刻字,每天要刻十四五个小时。他是在16开纸一样大的玻璃上刻的,全是蝇头大的行书。这一刻,就刻了797块玻璃!他把它们用红木装起来,好多书画家见了,直叹他的毅力不可思议。因为这项工程,当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十佳著名民间艺术家。现在,他正在进行中国古今名家墨迹雕刻。已刻了3年多了,刻出了200多件作品。其中一件五代书法名家杨凝式的《韭花帖》,总共63个字,他刻了一个多星期。有书法家看到他这件作品说,要不是刻在玻璃上,简直以为就是真迹呢。此外,他还刻了《清明上河图》等古代名画。他现在还种地,日子也比较清苦。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太喜欢自己从事的事业了。

民间艺术家司保良和他的玻雕世界 第2张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司保良的家里,二楼的三间房子都是司保良的书房,除去墙上的字画和桌上一些别具特色的木雕、石雕等工艺品,记者仿佛走进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梦幻王国,上千件玻璃、水晶雕刻作品,至清、至纯、至精,清澈美丽,让人心、眼瞬间澄明透亮起来。而这也给摄影记者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为“在哪里拍照都反光”。

“时间是创造一切的根本,刻一对十几个字的玻璃镇纸也得花一天时间。钻研玻雕艺术快30年了,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司保良现在任职大彭镇文化站站长,工作之余,他抛开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废寝忘食。“可以说,每块玻雕作品都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像这部玻雕作品《红楼梦》的创作,我花了3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如果我能年轻20岁,一定会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其余三部都雕刻出来。”司保良说,玻璃有斜视感,厚的字易变形,有时一分心或身子一斜,字可能就雕变形了,一块玻璃料也就废了,所以他十分谨慎,进行雕刻创作时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民间艺术家司保良和他的玻雕世界 第3张

工艺获国家专利

其实,司保良走上玻雕创作之路纯属偶然。1976年高中毕业后,司保良当了7年民办教师。此后,因想自由支配工作时间,司保良辞去了当教师的工作。辞职后不久,司保良去安徽蚌埠一位朋友家里玩,看到朋友在玻璃镜子的边上用砂轮磨点花纹什么的,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当时想,在玉石上搞雕刻是我国的传统工艺,但玉石比较贵重,不像玻璃那样随处可买,我当时就决定,今后一心一意搞玻璃雕刻艺术。此后,我拜师蚌埠市第二毛纺厂工程师鲁德顺,苦心钻研起玻璃磨艺技术。”司保良说,自那时起,他便醉心于玻雕世界里。

刚开始创作时,司保良主要在玻璃上雕刻当代名家书法。1993年,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他在朋友的鼓动下开始雕刻毛泽东诗词手迹,不仅刻得和原件一样大,而且一气刻了26首,最后还把其中的一件作品捐赠给了北京毛泽东纪念馆。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管理处得知后,也向司保良征集作品,他又捐赠了一件,而且自费把作品亲自送到韶山。后来,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也请司保良为他们刻一件总理的诗作,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并精心创作了周恩来诗《大江歌罢掉头东》手迹玻雕。

在向老师学习的基础上,司保良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石刻、木刻、瓷刻等技法,于玻璃正面用毛笔书写或临摹字画,然后将玻璃翻过来,再用金刚石和微型枪钻进行反体雕刻,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烈,典雅古朴,风格迥异,又不失原作之神韵,易于收藏、保管。他的玻雕工艺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

民间艺术家司保良和他的玻雕世界 第4张

3年用秃40多支毛笔

3毫米厚、5毫米厚、12毫米厚、2厘米厚的玻璃,是司保良雕刻玻雕作品时常用的。在此类厚度的玻璃上进行雕刻,对平常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便对已有近30年雕刻经验的司保良来说,在玻璃正面书写或临摹后,再在背面进行手工反体雕刻,也不是件轻松的事。

“没有日积月累的工夫,想要达到玻雕的大师境界根本不可能。玻雕得坐得住,须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司保良认真地说,“玻雕需要精湛的技艺,但最需要的还是耐心和时间,没有耐心,熬不过漫长的雕刻过程;没有时间,完成不了书画宏篇巨作。”

脂砚斋版的《红楼梦》全本玻雕,书圣王羲之的《大观帖》玻雕,怀素草书《千字文》玻雕和米芾的《多景楼诗》玻雕……司保良一边介绍一边告诉记者,他自幼受外祖父影响,酷爱书画艺术,“小学时,因为美术老师一句话的肯定,我对书画更为执着和痴迷。因此在之后的创作中,书画成了我创作的主要素材。”

司保良说,自从事玻雕艺术创作以来,对他真正的考验来自于雕刻《红楼梦》。从1993年开始进行《红楼梦》的全本雕刻后,司保良便把生命的激情全部凝聚在了一块块玻璃上。白天,他用毛笔将字写在玻璃上;晚上,他又按虚实缓急的艺术规则一丝不苟地在玻璃上刻,直到右臂酸痛无法抬起才去休息。到1996年《红楼梦》玻雕杀青时,司保良用秃了40多支毛笔,无名指上的老茧剪了一层又长一层。由于长期端坐不动导致虚火旺盛,司保良在那几年里吃了一万多粒牛黄解毒丸。

民间艺术家司保良和他的玻雕世界 第5张

最大心愿想办展览

到市场上按作品大小取划玻璃,然后打磨锋利的边,再清洗几遍;接着根据书画作品大小在背面裱制天地头,再清洗;待干后,在玻璃的正面进行书写绘画或临摹作品;之后在玻璃的背后一笔一划雕刻……玻璃易碎,27年如一日进行创作,司保良的玻雕工艺日益精进。

为了夯实玻雕艺术功底,司保良曾参加无锡艺专的函授学习,还一直坚持报刊杂志的剪贴,别人丢弃的报纸,他会如获至宝般拿回家,有需要的内容就剪贴下来,以便随时翻阅学习。因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司保良在玻雕工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4年,司保良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我现在还种地,日子也比较清苦,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实在太喜欢自己的事业了。”如今,问及司保良的愿望,痴迷玻雕工艺、曾经连两毛钱铁钉钱都拿不出的他只说了5个字———想搞个展览。

为什么想要搞个展览?“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玻雕工艺,我想把玻雕工艺做到极致。”司保良告诉记者,虽然《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许多媒体对他进行过报道,但很多人并没有见过他的作品,尤其是新创作的水晶雕刻作品,所以追求艺无止境的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玻雕,并希望通过展览得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艺。

“一旦踏上艺术之路,则没有什么比执著精神更重要的了,只有怀抱虔诚的艺术家,才会感悟到万物之中的艺术灵光,明知有苦、有难,却仍闪烁着欢乐的泪花。”这段话是司保良的手记,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折射出了这位民间工艺美术家艰辛的创作历程和执着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