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创意空间 > 有灰机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有灰机2.14W

“传染的哈欠”是我们从社群生活的祖先那里沿袭下来的一种肢体语言。在古猿社群中,它的重复出现,表达着“我困”的含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比“你妈叫你回家吃饭”那个时间点更晚一些,古猿社群中某个精力弱些的家伙打了第一个打哈欠,其实它打的不是哈欠,也不是寂寞,是疲惫。旁边“看”到或“听”到哈欠的古猿进行模仿,帮着宣传队伍中“有同志需要休息”的消息,一时间哈欠四起,社群成员达成共识,停止跋涉,打尖儿住店。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2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3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4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5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6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7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8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9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0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1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2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3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4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5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6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7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8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19张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传染,点击须谨慎) 第20张

↓科普时间↓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茹毛饮血的年代,社群生活依赖团结的力量,维系社群行动整齐划一的关键因素是交流。快速,有效,是重中之重。残酷的环境渐渐令活下来的古猿社群,发展出了让沟通更顺畅,能表达更多含义的语言。超越了原来简单音节代表的“我饿、我疼、我怕”及打哈欠表达的“我困”的效率。这要感谢我们逐渐发达起来的大脑,让一切表达皆有可能。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它们在我们看到或者听到某种动作时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模仿刚才那个动作。

说白了,所谓的“哈欠传染”其实就是“哈欠模仿”。你是那种看到别人打哈欠、听到别人打哈欠、想到打哈欠这个动作,自己也容易被“传染”打哈欠的人吗?甚至你在看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都已经打了好几个舒服的哈欠了?若答案肯定,那幺恭喜你,你天生发达的镜像神经元赋予了你超强的语言习得潜力。同时,你比那些对别人的哈欠无动于衷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圈里的倾诉对象。多愁善感、易于产生共鸣、富有同情心是你的特质。陪哥们儿喝大酒、逗哏骂娘;陪姐妹掉眼泪、捧哏诅咒是你的天职。

“传染的哈欠”并不仅仅限于“灵长目个体”用来表达“我想要困觉”。2008年,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Sanju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的哈欠可以传染给狗,实验是这幺做的:

实验组:陌生人叫宠物狗的名字,当它转过来看自己的时候,朝着它打个“声色兼备”的哈欠,如此重复操作5分钟。

对照组:陌生人叫宠物狗的名字,当它转过来看自己的时候,朝着它做“不具备哈欠的特征”的张大嘴的动作,如此重复操作5分钟。

实验结果:29只狗参与研究。实验组中有21只狗打了哈欠,平均每只5分钟内打1.9个;对照组的狗则一个哈欠也没打。

神经生物学家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辨识哈欠、彼此传染,这是复杂的社会行为。这幺复杂的事情,归大脑的“高级意识和智力”部门负责。水中的鱼儿也会打哈欠,但鱼群中不会传染——你能想象鱼群一起打哈欠的景象吗?很容易暴露目标吧…(文字来自科学松鼠会)

(小编表示编辑本文时哈欠已连九重天——且让我去睡一会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