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传统手工 > 布艺

【话说民间布艺】

布艺7.12K
布艺,又称布扎,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扎、挑、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布艺作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精细明快,色调淳朴,轻巧实用,应用广泛,呈现出清新朴拙的民俗风情。
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涉及服装、鞋帽、床帐、挎包、背包、枕头、玩具和其他小件装饰(如头巾、香袋、扇袋、荷包、手帕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和耐磨性,极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当代布艺在传统布艺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广大北方农村,布艺制作非常普及。布艺涉及的工艺技法繁多,应用范围广泛,成为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民间工艺。

【话说民间布艺】

香囊 清 北京东岳庙藏

【话说民间布艺】 第2张

肚兜荷包 湘西


一、民间布艺的历史沿革
有关布艺的起源,可以说自从人类学会了织布,布艺就已经诞生了。从仰韶文化和其他文化遗址中,都发现陶、石纺轮和骨棱等纺织工具。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采到野麻纤维,捻制麻纱而织成麻布。后来有了针的发明,布艺艺术又向前迈进一步。
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意思是指剪贴雉鸟于皇后的衣服上。以后剪贴工艺不断发展完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用通草片贴制成的装饰品。商周时期,绣已经逐渐普及在衣裙之上。
汉代刺绣十分繁荣,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因织绣技艺高超,被时人喻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到了南北朝时期,绣已经从衣裙上发展到被褥和枕头等物品之上。狮子舞自东汉传入之后,就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其绚丽的外形也是典型的布艺作品。
汉代以前,不仅绣工技艺在民间流传,香囊、荷包、帕袋之类的手工艺品也有所流传。端午节系香囊的习俗,民间由来已久。其形小巧玲珑,秀丽雅致,是流行于闺阁的布艺佳作。汉代之前的香囊多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草根茎或掺拌香夷等香料。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 中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后汉繁钦《定情诗》 中有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之句。《晋书·谢玄传》中谈到“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可见其时香囊的花色、样式已十分丰富。帕袋,装手帕的袋囊,《礼记·内则》规定子事父母时须佩 “纷帨”,“纷以拭器,帨以拭手,皆巾也”。
魏晋至隋唐,佛教鼎盛,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供养佛像的方式,谓为绣佛,至唐盛极一时。这类绣佛巨幅伟构,绣法严整精工,色彩瑰丽雄奇,诚为古绣特殊成就之一。此外,佛寺中的经幢、袈裟、蒲团垫等布艺、刺绣工艺也因此得以发展。
到了文化兴盛的唐朝,布艺更为普遍与繁荣。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用轻绢制成的幡,上面用彩线刺绣。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如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 白居易 《议婚》 中也写道:“……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杜甫的《丽人行》中有: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由此看来此时的绣工已经相当精致、细腻,堪称巧夺天工。传说武则天的孙女安乐公主,曾穿一条百鸟羽毛绣的裙子,上面绣有花卉百兽,价值十万钱。唐宋“闺绣画” 盛行,明代屠隆曾写到: “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闺绣” 的产生并非偶然。

【话说民间布艺】 第3张

手绘上衣 民国 北京东岳庙藏

【话说民间布艺】 第4张

布贴上衣 湖北阳新

【话说民间布艺】 第5张

枕顶绣 清代

【话说民间布艺】 第6张

荷包 清代 王金华藏

【话说民间布艺】 第7张

香囊 民国 北京东岳庙藏


而香囊、帕袋等布艺技艺则相当高明。传说杨贵妃死后,玄宗难忘其情,密令高力士移葬其尸。挖开一看,尸体已经腐烂,惟有其胸前佩带香囊依旧存在,因为它是由冰蚕丝织制的绸缎面料,上用金丝绣制彩色花朵,内装防腐避瘟的香料,不但完好无损,而且闪闪发光,发出异香。为此唐朝诗人张祜曾作七绝《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香囊,消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唐代缝贴布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做 “贴绢”、“堆绫”。前者是单层平帖,后者是有立体感的层层套叠。当时有诗词描绘:“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形容以拼贴装饰的衣裙很漂亮。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品中,也有以贴绢法做成的佛幡。
宋时荷包一词正式取代佩囊、荷囊、旁囊之名而流传开来。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一男装仕女腰间佩带圆形的荷包。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曾多次提到香袋 (装香料的荷包),在《小经纪》中就记载着有经营 “香袋儿” 这一行当的。
布艺延续到明清后得到更大发展,明代吉祥图案达到历史上最兴盛期,图案总数达数百种之多。清代民间工艺是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特别是清代宫廷贵族身上佩带的九大件中的扇套、荷包等也多为刺绣与缝贴的布艺珍品。扇套亦称扇袋、扇囊,明清时期男子身上重要饰件,常与荷包、香囊等物并列悬挂腰间。题材多以恬静、文雅为主,如 “高山流水”、“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落花流水”等; 明清时的帕袋则失去了实用意义,只是挂在大攀纽襟上,装点服饰;香囊作为腰间配饰更是胜极一时。据《古玩指南续编》 记述: “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带香囊者。……庙会集市卖者尤多,盖当时夏日如不佩带香囊,宛如衣履不齐,在本人,心意不舒,在应世为不敬。故一般人士视香囊极为重要。即下级社会人士亦必精心购制,绣花镶嵌,极人力之可能。富贵者尤争奇斗巧,各式各种精妙绝伦。” 香囊品类繁多,动物、植物、人皆可入题,常见寿桃、鸡心、秋叶、菱角、长命锁、八卦、粽子、元宝、十二属相、如意、葫芦等;荷包之盛行在满族入关后,满族称荷包为“法都”,最早以兽皮制成,以实用为主,后用绸缎制作,突出装饰性。在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佩荷包。其花色品种之多,应用之广,朝廷之重视,均超过了前代。朝廷规矩,每至岁暮,皇帝要例行赏赐诸王大臣“岁岁平安”荷包。平时的四时八节,皇帝也要行赏以示恩宠。贵州的布依族在新婚之夜有要荷包的习俗,蒙古族的婚礼中也有赠送荷包的习俗,湖南湘西的土家族把香荷包作为爱情的护身符和定情的信物。
缝贴布艺形式更加多样。明末清初的秦淮董小宛,曾用梅花瓣、通草剪贴于扇面上,由于精美而被传诵一时。后来,又有人创作出剪彩贴绒花卉。堆绫最盛行,技艺最成熟的是清代。至今,北京故宫还藏有当年皇帝日常所穿用的,用堆绫拼贴装饰的袍、褂,以及插屏、坎肩、椅垫、荷包、香囊等实用品。北京雍和宫收藏着一幅据说是清乾隆皇帝母亲亲手制作的,用了上万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绫绸布料组合、拼贴的画像。清代时,民间已经有了从事堆绫的作坊,只不过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用品上。
近代及当代民间布艺可谓百花齐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布艺品类,如挂件、软雕塑、布贴画以及狮子舞、耍龙灯等大型布艺。当代布艺艺术的发展,意味着民间布艺创作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话说民间布艺】 第8张

荷包 清代 王金华藏

【话说民间布艺】 第9张

堆绣 山西


二、民间布艺的品类流派
民间布艺主要有三大品类,包括服饰、室内用品和室内陈设。
1. 服饰中的布艺主要实用于儿童与妇女。它所包含的品类众多,工艺技术十分高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服装、鞋帽、香包和挎包。
大江南北,人们视生育为头等大事。母辈们将希望和祝愿倾注于为新生儿缝制的各种用品的一针一线之中: 花衣、花帽、花鞋、花肚兜、花围嘴、花褥、花被等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在北方,孩子满月时,亲友们常将童帽作为馈赠的礼物。送给男孩的童帽多绣有虎头,俗称虎头帽,有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之分,希望他们能像老虎一样健壮地生长; 送给女孩的则是莲花帽、金瓜帽、石榴帽、凤凰帽等,上面绣着纤巧可人的花卉,无论外形和装饰,都十分美丽大方。除缝制外还缀以线穗等装饰品。如陕西千阳李爱姐所绣制的虎头童帽,双鱼眉、太阳眼、人祖鼻,色彩鲜艳,造型稚拙,富于童趣。

【话说民间布艺】 第10张

围涎 陕西

【话说民间布艺】 第11张

耳套 山西

【话说民间布艺】 第12张

连底虎头鞋 山西


围涎,又称围嘴。原来只是用来接孩子口水,给孩子喂饭时防止孩子弄脏衣服的物件,但也被绣制得精美动人,赋予美好意愿,男孩子的围嘴通常绣以“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 女孩的围嘴则绣着 “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 等。
北方冬季老人和孩子们戴的耳套,以桃形居多,多绣有吉祥动物和花鸟纹饰。
旧时大人小孩都可使用肚兜。肚兜多用红色镶边绣花,一般饰有 “莲生贵子”、“麒麟送子”、“富贵长春” 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制五毒虫,取其毒不近身之意。
我国古代民间有给小孩子穿“百家衣”的习俗,即向乡邻收集各种布料拼接童衣,取百家保佑、护佑平安的意思。百家衣上常缀有 “五毒” 的布贴花。
绣鞋,男孩多为虎头鞋,前为夸张的虎头,侧有生风的虎足,后竖上翘的虎尾。也有在鞋的前脸绣制一绿色蟾蜍叫蟾鞋,取“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思。女孩的鞋一般与男孩差不多,只是前面绣一些有欢乐、吉祥寓意的花鸟图案。
鞋垫一般是为男性制作的。姑娘为情人制作,妻子为丈夫制作,母亲为儿子制作,纹样多为 “鱼莲蝶花”、“富贵双喜”、“石榴多子” 等题材,寄托了姑娘、妻子的爱恋、母亲的护子之情。
“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时常用的,多以黑底绣花,讲究精致,不仅为女子增添了魅力,也体现了制作者精湛的女红手艺。
荷包,荷即荷戴、荷带之的意思,荷包就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袋囊,是传统男女定情的信物。用途不一,有装线、装烟和装香料的。香荷包形制小巧,是盛装香料的袋囊,可随时取出或放进香料。其内装苍术、白芷、香附、辛夷等自己配制的中药香料,香气袭人,或佩于手,或悬挂于帐,清香驱虫,避瘟防疫。荷包造型多变,有元宝、动物(虎、龟、等)、植物形(葫芦、桃子等)等。龟象征长命百岁,并有怯五毒避灾祸的神力,陕西千阳妇女制作的镇五毒龟荷包,其造型和色彩皆美丽可爱;庆阳香包色彩艳丽,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在当代堪称一绝。

【话说民间布艺】 第13张

挎包 云南

【话说民间布艺】 第14张

鱼尾孩儿枕 山西运城杨亚琴

【话说民间布艺】 第15张

五毒蛙枕 陕西千阳李爱姐


挎包是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品,面料多采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织锦或土布,色彩艳丽,造型有拟人、拟形和拟物多种变化,爱情、生殖、护生是其不变的装饰主题。
2.室内用品中的布艺,以造型多变的枕头为主。布枕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有虎枕、耳枕、鱼枕、孩儿枕等。虎枕造型有双头虎、人面虎头和虎头鱼尾以及虎面枕顶等。在一个大的传承模式之内,民间艺人随意勾画虎面,都是为了逗引、取悦儿童。因此,与生活中虎的造型完全不同,虎枕显得天真可爱; 蛙形耳枕典型地表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 蛙是女娲祖神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保护神和繁殖神。蛙与娃,不仅音同,意也相连,蛙枕背上的洞是女阴的象征,是生命的源处,它既是艺术的造型,同时又可以保护新生儿的耳朵不受压迫; 鱼枕有双鱼和单鱼造型,繁殖是其最主要的主题;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形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寓意两性相爱; 山西芮城张亚婷绣制的孩儿枕,其实是一种可当枕头用的布娃娃,显得别具一格,正面、背面造型都是完整的,既当枕头,又当摆设品,也是小孩绝好的玩具。
3. 室内陈设中的布艺,主要包括摆件、挂件、软雕塑和布贴画等。
摆件,是以剪贴、刺绣等手法制成外形,内填棉花等物品的各种立体、半立体造型的布艺,用于室内摆设或小孩玩具。传统摆件以布老虎、十二生肖为主。与虎枕不同的是,作为摆件的布老虎不必受到实用功能限制,所以造型更为立体、多变,虎的四肢从装饰性的、象征性的点缀独立出来,有了蹲、站、跪等姿势。此外,“金鸡报晓”、“狮子滚绣球” 等也是经常表现的主题。
挂件,是在端午节胸前配挂小香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来的一类较大的、新型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壁挂。多数挂件属于立体与半立体造型。当代布艺体形更为硕大,造型多是小型香包的放大,下缀丝穗或小的挂件,如十二生肖、双喜等,挂件常做成对称造型,也有连缀型挂件。山东、陕西挂件包括绣球、挂灯、五毒、八卦、葫芦等动植物造型,其中缠丝粽子(又名彩菱角)运用了色彩渐变推移手法,极富装饰感。
软雕塑是传统造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大型的、立体的现代布艺,它脱离了实用功能而具有纯粹的观赏价值。软雕塑一般有特定的创作主题,有独立作品,有时则以组为单位。甘肃庆阳软雕塑《老鼠嫁女》就是一组主题性的大型布艺制品;而陕西美术馆所藏的牛、鸡造型软雕塑,将动物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动感十足,从造型看有着作为雕塑的美学价值。
布贴画,是一种以剪贴为技法的布质装饰画。将各色彩布剪成所需形状,通过缝贴手法排列、组合成一个具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绘画品。布贴画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的色彩鲜艳,喜庆而热闹;有的古朴、沉稳,极富装饰趣味。细看画面局部的每个造型都有特定的寓意,如山西、陕西的布贴画《送子娘娘》,到处出现鱼、莲、鸟等象征生殖的图案符号。布贴画也经常表现各种传统人物与戏剧人物题材。
此外,在民间艺人巧手摆弄下,通过绣花、割花、砌花等手法,使日常坐垫、跪垫也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话说民间布艺】 第16张

瓜瓞绵绵 陕西千阳李爱姐

【话说民间布艺】 第17张

老鼠嫁女 庆阳

【话说民间布艺】 第18张

人物 布贴画 陕西高凤莲


三、民间布艺的文化含义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隐晦的、象征性的图形,以花卉、虫鸟、植物、动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的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 (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狮子等图案,以取辟邪镇恶,希望小孩像老虎一样健壮成长的寓意; 新婚夫妻用品喜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的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 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以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或并蒂莲花图案含蓄地表达隐藏在姑娘心底的秘密,针针线线都浸染着爱慕之情。可以说在繁殖与护生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下,中国民间吉祥寓意图案所体现的语言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民族。

【话说民间布艺】 第19张

十二生肖挂件 甘肃庆阳

【话说民间布艺】 第20张

绣球 山东刘玉田

【话说民间布艺】 第21张

蛙枕 陕西千阳李爱姐


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和人类不可逆转的生、老、病、死现象,人们幻想自己能够借助一些外在的神力来改变不理想的现状,如借助猛兽来提高抗击疾病、灾难的能力,借助鱼类、蛙类的生殖能力来延续子孙后裔,在布艺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谐音吉祥图案和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吉祥符号。其手法的应用主要有四种:
1.谐音法:如构图中以莲谐音“连”,借鱼为“余”,寓意“连年有余”; 借柿为 “事”,借瓶为 “平”,借案为“安”,取意“事事平安”。喜鹊梅花,谐意“喜上眉梢”; 金鱼玉兰,取谐音“金玉满堂”; 猴,取“马上封侯”之意; 羊则有“三羊开泰”之祥瑞寓意。
2. 会意法: 即会意图案的含义,以象征吉祥。如绣球是古代女子挑选夫婿的信物,它被赋予了爱情信物的象征寓意;栲栳帽,豫北儿童所带圆圈的帽子,寓铐牢生命,永不丢失;猴子偷桃表示晋爵增寿。
3. 象征法: 取其图案的形状反映吉祥主题。如五毒、十二生肖,百寿图、凤凰、麒麟、五福图、双喜图等。
4.综合法: 如端午节,穿黄色五毒服饰,是用其形,会其意手法。民间常说“抬头喝藤黄,低头见阎王”这是利用其有毒的黄色,绣上五毒虫的形象采用以毒攻毒的含义,以企求子孙免除灾祸。
这些图案的运用已经成为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布艺艺术中均有体现。

【话说民间布艺】 第22张

布贴工艺之一

【话说民间布艺】 第23张

布贴工艺之二

【话说民间布艺】 第24张

陕西千阳李爱姐的布艺


四、民间布艺的工艺制作
民间布艺与刺绣的关系极为密切,几乎每种布艺均有一定程度的绣工,以此体现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湛技艺。因此,民间布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精美的刺绣品。中国民间布艺工艺主要有刺绣、拔花、缝贴、缠织四种。
1. 刺绣工艺: 刺绣是最古老,也是最普遍易学的工艺,在古代是衡量女子手巧的标准。刺绣手法很多,各具特色,有平绣、包绣、套绣、网绣、十字绣、打子绣、割绣、堆绣等数十种。常见于枕顶、窗帘、帐沿、鞋面、荷包、扇套上,各种技法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刺绣以地域、风俗的不同也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南方地区的织绣历史比北方长,技术较北方高,风格细腻雅洁;北方用针较粗,配色亮丽。
挑花是刺绣中最早广为流传的一种针法,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料,能加强布料的耐磨强度,此种针法适用于服装、手帕、挂包、门帘、窗帘等实用品。
2. 拔花工艺: 拔花又称扎花,其工艺技法近似纸扎。通过巧手将彩色绸缎或布料,拨弄为花、鸟、兽、虫等造型,看起来新颖、柔和,它颤颤欲动,勃勃而有生机。拔花可分为硬拔和软拔两种技法。硬拔是剪袼褙为形,后包绸缎,如 “栲栳” 上的 “狮子滚绣球”、菊花等; 软拔是直接用绸缎抽缝,如“栲栳”上的蝴蝶,“马虎” 帽前额顶之花和叶等。拔花工艺广泛应用于儿童帽栲栳顶之上,如陕北地区的男帽多有 “麒麟送子”、“相公帽”、“雪金莲”、“福禄寿三如意”等; 而女童帽上多“凤凰戏牡丹”、“秋叶海棠”、“腊梅报春”、“蝶恋花” 等。
3. 缝贴工艺: 民间最普遍采用的布艺技法,它不限于平面的刺绣,而是通过刺绣、抽缝、剪贴、叠衬等手法创作出立体或半立体形式的,具有一定动物、植物或人物外观造型的民间艺术品。其手法是先用彩布缝制出各种造型的外壳,然后填充以棉花、谷糠、稻皮或药用的绿豆皮、菊花、灯草及香料等,最后补贴上需要的图案即成。缝贴技艺广泛应用于一切民间布艺品中,如虎枕、荷包、香包、针扎等。
针扎香包就是典型的缝贴布艺,它是农村妇女用来装针的配饰,是一种阴阳结合的实用香包。其造型千变万化,有数百种之多。针扎分为阴阳两层,阴层内填有棉花香草,香气袭人,有健身防毒的功能,用于插针; 阳层精工巧绣,用作外套。用一根丝线固定阴层,穿过阳层,上下抽动,非常灵活。针扎香包通常挂在妇女腋下纽扣上。
挂件,也是典型的缝贴布艺,它是在端午节胸前配挂小香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来的一类较大的、新型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壁挂。主要用于居家装饰。
4.缠挑工艺: 如帐沿坠花和香囊、缠彩粽子、“团圆饼”、“彩钱”等,它是先用硬纸裱叠成形,然后用彩线沿边缠绕,可以出现规则形状的装饰图案,有些复杂的手法,还可缠中带织(挑)则更为细腻美观。缠彩粽子是民间端午节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一种祭品,其手法是先将硬纸折成三角六面体,把五色彩线规则地缠绕在六面体上,形成变形的三角图案,五色丝线亦变形为折合起来的六面体图案。色线缠绕形成菱形方格,产生色彩推移效果,显得丰富多彩,装饰味很浓。

【话说民间布艺】 第25张

福娃 甘肃庆阳

【话说民间布艺】 第26张

丝粽子 甘肃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