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创意馆

位置:首页 > 民间艺术 > 皮影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皮影2.84W

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怎么能没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展现给世人?阆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民间传统文化。阆中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皮影、巴渝舞、川北灯戏、傩戏、竹马、剪纸、龙舟赛、竹枝词、民歌、木雕等。阆中要在旅游发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保护和利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是唯一的途径。

皮影又叫灯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相传始于西汉武帝年间,帝妃李氏病故,武帝思念,术士齐翁在宫中设帐,点红烛,帝坐其中,霎时,见李夫人翩翩而来,安慰了武帝思念之情。其后,宫妃用纸为影,逗太子取乐,民间仿效流传,逐渐形成了皮影戏。皮影兴盛于宋朝,元代开始传往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明清之后,皮影戏剧日趋丰富,雕工技术更加精细,并将纸皮改  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戏盛行全国。清道光年间,川北皮影已十分兴盛。

皮影戏是用灯光将受栏门人操作的人或物的影投射到屏幕上,说唱通过配音进行。皮影的操纵者,俗称拦门将,令其做出各种动作,全赖三根棍子和关节线,一个栏门将可走一个人物,也可同时走两个人物,令人物根据剧情,作出点头,摇头、拉、推、摆、抖、俯、仰、射、挺、坐、站、走、踢、翘等各种动作,整冠、园领、理须、撩袍、端水、点火、变脸,极具机杼,维妙维肖.

关于川北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川北皮影戏

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杜甫曾赞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但最为准确概括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是这副对联:“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第2张

川北皮影概述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土皮影是川北早先土生土长的,身高 2尺许,造型制作比较粗放,不便表演操作。广皮影,是陕西渭南传入的,被称为“陕灯影”或“渭南皮影”。它雕刻工艺精致,表演艺术精湛,皮影身高只有 8寸。王皮影是阆中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所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独具魅力。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撕杀,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  人们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观赏皮影戏,简直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川北皮影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1988年,以阆中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祖孙三代4人为主组成的四川省皮影艺术友好访问团,一行6人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林次市、萨尔次堡等城市进行为期12天的访出,所演阴阳扇、梭罗镜、破桃山、收金龙等剧目,受到奥地利国家和维也纳等市的政府要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奥地利前总统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长、王室成员与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总统和文化部长说:“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惊人的是雕刻。”一个本只适宜30多人观看的戏剧,每场却挤满了三四百人,专家们称赞:“这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如今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孙悟空。

1989年4月,南部县马王乡皮影世家第七代传人何正同,应四川大学博物馆的邀请,为英国、丹麦、俄罗斯、法国等国家 的专家、学者演出皮影戏,他一人操纵几十个皮影,又演又唱,表演的人物生动细腻,刚柔相济,栩栩如生,连影人喘息的动作都表演得逼真动人,技艺十分精湛。为他伴奏的乐师是他的侄子何天奎,他一人同时操作小鼓、堂鼓、锣、钵、镲等打击乐器,还要拉胡琴、吹唢呐。可算世界人数最少的伴奏乐队,令外宾们惊叹不已。何正同叔侄堪称川北皮影的后起之秀。

随后,何正同皮影班(两人)又参加了成都国际熊猫电视艺术节和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首届长江民间工艺艺术节的演出,受到中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德国汉学家,皮影专家奈.西蒙博士高度评价:“南充的皮影戏和唐山丰润县农民皮影戏是中国最好的皮影戏。”1995年6月,德国皮影专家,汉堡皮影剧团团长托梅.露易斯女士不远万里,慕名专程来中国观看何家皮影戏,好激动地说“我回国后,可以骄傲地向人宣告,皮影在中国确实还存在,而且南部县马王皮影的表演技艺最精湛。”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扬欧洲,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第3张

一、川北皮影的历史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主角,但它却犹如一脉涓涓细流,不断地注入到历史的滔滔巨浪中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川北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所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独具魅力。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撕杀,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川北皮影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1988年,以王文坤祖孙三代4人为主组成的四川省皮影艺术友好访问团,一行6人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林次市、萨尔次堡等城市进行为期12天的访出,所演阴阳扇、梭罗镜、破桃山、收金龙等剧目,受到奥地利国家和维也纳等市的政府要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奥地利前总统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长、王室成员与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总统和文化部长说:“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惊人的是雕刻。”一个本只适宜30多人观看的戏剧,每场却挤满了三四百人,专家们称赞:“这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如今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孙悟空。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扬欧洲,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第4张

二、川北皮影的现状

目前,阆中活跃着至少两个皮影剧团,都是皮影大师王文坤的传人。其中一个流动性较大,常往来于成都和阆中之间,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妈、红天鹅等处签约演出;另一支长驻在阆中名城展览观内,每天定时定点为来阆游客表演。他们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戏班组织是松散的,演员都是农民,唱的是时代流传下的歌,从唱腔到皮影人整个儿是原汁原味的。尽管是商业演出,他们仍基本保证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让这种原始得让人感动的民间艺术,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的复归,使皮影戏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电视开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从演出的角度,零散乡村演出的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皮影剧团的经济效益暂时也还不容乐观,但川北皮影因为阆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有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漠视历史,不同自己的历史对话,就会失去了根,我们便成了浮萍,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总要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历史的活化石,皮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历史使命,成为阆中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第5张

三、川北皮影的前景

川北皮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第一,根系名城旅游,坚持皮影表演。阆中旅游发展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发展期,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加,皮影的表演场次也会逐渐增加。这是我市皮影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的皮影戏演出服务类别很多,比如:剧场演出、年节庙会演出、公园游园会演出、旅游点为游客演出、单位联欢助兴演出、开业庆典演出、还有学校、幼儿园上门演出服务,婚庆助兴、办满月、儿童生日、老人祝寿等举办堂会演出和招待贵宾演出,增进国际交往、出国演出等等。第二,开发系列皮影美术工艺品。皮影中,凡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其造型独特而风趣,十分耐人细嚼细品。按类收藏欣赏,可以起到修身养性、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作用。而且好的皮影藏品还有保值增值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承接大型皮影装饰画、大规模成套皮影设计与制作,象全套西游记、全套封神榜、全套三国、全套水浒、太平天国、西厢记、水漫金山、红楼梦、杨家将、岳飞传、小五义、昭君出塞、社火花会、龙凤车马仪仗、各民族人物等等都是游客非常喜欢的;承接演出专用皮影人及特技道具的设计与制作;承接室内皮影艺术装饰设计,皮影艺术广告与装璜设计,皮影艺术题材的大型建筑装饰、城市雕塑造型的设计;修复、清洗残破老旧皮影,专家鉴定老皮影文物……这些项目,都是可以开发的。第三,培育大众皮影爱好。玩皮影,没有在荧光屏前娱乐那样损伤眼睛,没有外出娱乐那样耗费金钱,没有成瘾性娱乐那样不能自治和影响身心健康与家庭生活,没有刺激性娱乐那种损伤身体的危险,没有放肆性娱乐那样干扰他人和影响环境。玩皮影有百利而无一害,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名附其实的绿色娱乐活动。一个人耍,可以自娱自乐。两人或多人玩,可以锻炼互相协作与配合能力。情侣对耍、夫妻对耍、母子对耍或同学对耍时,在自由发挥的道白中,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倾出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可使二人在玩皮影中产生心灵上的碰撞、感情上的沟通,使家庭生活更加偕和美满。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通过影人抒发情感的故事情节。

川北皮影只要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就一定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川川北皮影简介,川北皮影作品欣赏 第6张
四、阆中其它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介绍

一般来说,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非物质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遗产”的解释中,“非物质遗产”包括所有类型的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和民间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传统医学、手工艺、建筑术和其他艺术。对于许多民族来讲,“非物质遗产”是其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生命线,是这些民族发展的源泉。阆中是一座“天人和一”的风水古城,文化多样性在这里的文化环境中,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丰富多彩。阆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民间传统文化。古老的巴渝舞是阆中民间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一朵奇葩。巴渝舞是一种战舞,起源于巴人最早的巫舞,和狩猎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巴人在战场上以巴渝舞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秦朝末年,巴人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帮助汉王还定三秦。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前面拼杀者,挥戈执盾大声呼和;后面伴奏者击鼓顿足,声威大震!成百上千的勇士,高扬着图腾旗帜,进退有指、分合有序,执盾挺戈、击鼓呼号。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了这种“前歌后舞”的壮观:“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荡,山谷为之荡波。”汉高祖刘邦把巴渝舞引进宫廷,作为皇家仪仗队,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用以“耀舞观兵”,并令乐师为巴渝舞配了“矛渝”、“安弩”、“安台”、“行辞”四套舞曲。唐以后,宫廷巴渝舞逐渐消亡,但在民间,它却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来。清代大诗人吴宓在游巴西杂咏中,仍有“歌舞巴渝盛,古风尚留存”的热情讴歌。直到今天,被专家称为“舞蹈的活化石”的巴渝舞,仍在巴地城乡流行,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录制,在国内外播出。阆中民间传统文化中,最受群众喜爱的,还有川北灯戏。川北灯戏来源于巴渝舞所产生的川北傩,胚胎于坛,因为在庆坛的活动中所穿插演出的川北灯戏昼夜不停。所演的剧目多系农民自编自演的生活中的轶事和趣闻。表演的手法多采用插科打浑、喜笑怒骂,被川北人称之为“农民戏”或“拌灯”。川北灯戏历来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农民,因此,剧目更多的是描写凡人小事。这些题材农民又喜闻乐见,作者又最熟悉。这些题材中的人物与作者,表演者可以说是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而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观众们总希望得到哪怕是短时的欢欣与喜悦,川北灯戏就必然要满足这种要求,这就使创作者从凡人小事,趣事轶文中提取其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因素,成为喜闹剧的特色。阆中的民间传统文化除了皮影、巴渝舞、川北灯戏,还有傩戏、竹马、剪纸、龙舟赛、竹枝词、民歌、木雕等。阆中要在旅游发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保护和利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是唯一的途径。五、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一门濒危的民间艺术,不依赖政府保护,不依靠企业赞助,却率先杀出重围,焕发生机,进而成为四川阆中市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川北王皮影 一路舞出艳阳天

“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几张牛皮,几根竹棍,几声唱腔,就是一台精妙绝伦的春秋大戏,只有看过皮影戏,人们才会真正“恍然大悟”—戏里果然有乾坤!

上海世博会表演项目的角逐场上,今春又有两个新面孔杀出重围,成功入眩它们就是四川川北皮影和浙江乌镇皮影,或许这将给皮影的发展带来又一次转机。

皮影艺人在困顿中何以杀出重围?皮影黯淡时又何以再放光彩?带着疑问,影响力周刊记者采访了四川阆中“川北皮影王”。

 一波三折,差点断代

“自曾祖父王元胜创立王皮影,经我爷爷王文坤改造,传到我已是第七代。”王彪如数家珍,“中国皮影戏大概有陕西、湖北、四川三派,我们属于四川的川北流派。”

川北皮影王又叫王皮影,创于康熙年间。皮影流派中,他们是惟一以姓氏命名的。在王皮影发展史上,王文坤起了关键作用。这位已故皮影大师,在年幼时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王彪告诉记者:“爷爷19岁就基本掌握曾祖父的演技,曾祖父便让爷爷外出拜师继续学艺。”

王文坤聪明好学,喜欢打破常规,他深夜练刀法,练成了“落刀而就,潇洒流畅”的裁划绝技。嫌当时盛行的渭南皮影太小,王文坤便把影偶身高增大一倍,一时轰动乡邻。

解放后,皮影戏获得新的生机,王文坤以新的热情投入皮影表演。但在“文革”中,“因为皮影内容多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神仙皇帝一类,爷爷被打成‘封资修’而挨批,到父亲这一代就失传了。”王彪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皮影迎来了新的春天。当时农村很少通电,晚上看皮影就成了大家的习惯,“小时我天天跟爷爷去耍皮影,跑了一年,学了许多台词。我感觉很有趣,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皮影。”王彪觉得自己爱上皮影很自然。王文坤见孙子领悟力好,便拿出一年时间,专门在家调教。

 重出江湖,涅再生

“后来有件事,让我下决心再闯皮影江湖。”王彪告诉记者。2000年,王彪在北京一家古玩店里看到很多皮影,一下激发了他对皮影的感情。王彪几次喊老板,不料老板却反问:“你懂皮影吗?”“不懂可以学嘛!”王彪顺手耍了起来。店老板见他在行,便拿出一张照片给他看,“那不是在金色大厅表演的爷爷吗,我心里激动。店老板当时给我一个电话号码,说那人是搞收藏的。”王彪对那次邂逅记忆犹新。

回到成都,王彪拨通电话,听筒里传来声音:“你是不是姓王?王彪1刚回到成都的王彪,觉得既惊讶又亲切。“他告诉我他叫赵树同,”王彪说,“赵老师说他收集了几千件‘死’皮影,现在要让它们‘活’起来,只要我答应,如果我在外头工资1500元,他愿给3000元。”

原来,我国著名的皮影收藏艺术家赵树同先生多年潜心收藏,已经有了很多皮影。让这些皮影动起来成了他的心愿,他正四处在找王文坤的传人。

“我当时不敢马上答应,因为我经历过一次放下皮影的伤痛。”王彪说。经过数十天考虑他才答应下来,“想到自己的责任,我必须把皮影事业做起来。”王彪向记者强调。

王彪组了一帮人,在成都顺心老茶馆重新开演,很久没看到皮影的观众觉得新鲜,反响很大。“但那时很艰难,一个月收入才200多元,吃的是家里带来的米和腊肉,每天去菜场捡菜叶吃,后来好多人熬不住就走了。”王彪也想过放弃,这时赵树同先生正好从深圳回来,他看到戏班的处境落泪了。当王彪说要放弃时,赵老劝道:“如果坚持,现在苦点,但人生光明;如果放弃,将留下终身遗憾。”最后,王彪选择了坚持。

 更新观念,峰回路转

“根据多数顾客的需求上演不同的戏,老外来,我演传统的,年轻人来,我演迪斯科,小孩来,那我肯定演儿童剧。”王彪得意地捧出自己的“法宝”。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于2004年开始常驻阆中古城商业演出,几年演出下来,他慢慢悟出一个道理:顾客需求是生命线。为此,他不断更新戏剧内容,并编创了古典、现代、迪斯科等不同风格的皮影戏,他编的消防演习和迪斯科开创了皮影风格的新时代。

一门濒危的民间艺术慢慢地重新焕发了生机,王彪渐渐明白,皮影戏里真有春秋,关键在于自己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不能一味依赖政府保护和企业赞助。

皮影虽然发展了,可传承又成了问题。虽然王彪打破祖上规矩,于2007年开班对外招生,可万没料到,学徒学有未成,竟然一个个弃学而去……“他们觉得学皮影没奔头,难找工作。”王彪说。

他想到申请国家保护,有了经费就更好办了。经过努力,王皮影在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王彪正努力把川北王皮影推向世界。

王皮影盯准市场,开始探索一条产业化发展路子,他们注册了旅游服务商标,在艺术团设立表演组、产品设计开发组、制作组以及专门的市场营销组。王彪还把艺术团一分为三,一队留阆中,一队全国巡演,还有一个机动队负责邀请表演。

“在市场冲击下,固守不变几乎不可能,我必须实现转型才有生存权。”王彪颇有几分改革家的风范。

曾几乎断代的川北王皮影虽从围城中冲杀出来,但还有更多的皮影并没有扭转日趋消失的命运,传统民间文化遭遇的强吞噬与弱坚守态势还在继续。如何在坚守中探求一条与时代相适应的路子,皮影王的成功突围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当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候,文化却更加向本土化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项法规,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目前,我国也已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更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我市优秀的民间文化予以保护利用。

虽然阆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在文化产业上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龙头产品,更没有自己的集团军。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中也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缺乏法规和政策导向,工作目标不明确;三是没有制定全盘中长期规划,各级文化部门难以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工作;四是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据了解,全市90%的文化宣传中心(原文化站)没有民间美术专业干部;五是财政无专项资金支持,工作很难开展。

所以,我们要保护利用阆中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做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仅靠专家是不够的,仅靠政府“单枪匹马”也不行,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加入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大军中来。在这一点上,皮影的路子是值得借鉴的。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氛围,依托阆中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尽快将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力,确立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早日使古城阆中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精品旅游城市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