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 二十四节气(一):序言
我们聪明的先民,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历法。斗转星移、日升月落,冬去春来、秋至夏走,真是岁月匆匆啊。不知不觉中,按照我们的历法,已经度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了。可是,今年,西元二零零四年,注定了是一个涤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全新的开始;吐故纳新,中华传统文明的光辉重新闪耀和绽放在人间。
中国的历法,其实是中国传统文明天人合一认识的一部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第25章)人稟生于天,托形于地,天阳地阴之气运转不息才有了世间万物,人应该畏天地敬神灵。诗曰:“夙夜畏天之威”(《诗经﹒周颂﹒我将》)在历法中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节,是用竹节作喻,是分茎长叶的地方。节是关键转折时刻,节之间自成体系又彼此连为一个整体。人体有十二节,天亦有十二节、十二辰,这是天道。气,天地之气。气是根据时间在运转的,不同的时间气的运行是按照时间给定的规律在运行的,那么,对于专门人士就根据星象变化,主要是根据北斗星来定时节、审定气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是不会观星象,二是气象万千却是无形的,一般人不能够看到气的运行,那么据此对应太阳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对应一个节气,现在用这个点所在的那一天来代指。中国传统中“节日”的意义,跟西方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吕氏春秋﹒审时》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因此,中国人从种庄稼到一切作息都遵照天地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讲天地人三才,力求达到天地人和谐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目标。遵循天地人之道,就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人稟神形于天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遵循天地之道就是人道。古人云:“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因为“勤力于地利,其所动作,必合于时”。在古时候的农民们将所有的农事活动,都按照历法节气来安排行事,所谓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时,则五谷不绝,道理就在于此。
在历史的过去,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说法,到了秦汉时期臻于完备。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中国的历法推演,差不多历朝历代都在改变,因为天象在过去的历朝历代是不同的,朝代更迭是天象变化带来的。
而新的历史,也会带来新的天象变化,天象变化下面一切都将变化、全新的变化。不管是斗转星移,还是春夏秋冬;不管是冷热寒暑,还是阴晴雨雪;不管是万物生发,还是风土人情,一切都将重新开始。那么,就让我们随着这新历史迈出的脚步,一边回望过去,一边感受新纪元的开始吧。
,
除夕守岁习俗和传说和除夕老照片
在中国传统新年的习俗中,有除夕守岁一说,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除夕夜,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点起油灯,围坐火炉旁闲聊,通宵守夜,等着新年到来。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
过年史话
“年”的起源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穀的生长週期称为“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穀熟也。从禾,从千...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在我国民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天会通过各种祭祀或纪念活动,祈求龙神赐福、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五穀丰登。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有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据说,黄历二月...
秋分到 中医支招饮食与精神调养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约在每年9月23日前后,“分”就是“半”的意思,表示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秋分以后,气温会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的说法。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